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对党宪宗来说,《沉重的回报》是比《沉重的母爱》更难落笔的纪实报告,因为“父母之爱源自天性,儿女的回报却受限于道德的评价,很难衡量对与错”。
党宪宗所在的合阳县堪称省内的高考大县,这个贫穷的小县城每年要走出去近3000个被录取和自费的大学生。土地的贫瘠促使着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上学改变命运,再苦也要让娃读大学。
“这是文明的喜悦,亦是哀伤的渊源,”党宪宗说,在时下这个中国农村面临大变迁的时代,读书的概念在父母的心目中还是那么纯净,但在孩子这一代却和更多的物质价值掺杂在一起。
因为写书,从2003年开始,党宪宗筛选了一百多户渭北塬上农民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在一行行的文字里赞颂着这些大学生的父母,追踪着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回报给家人的喜悦、惆怅和失望。
他的故事里,有一手捂着6000元学费,一手拿着冷干馍躲在墙角啃的父母;有起早贪黑卖豆芽供孩子上大学至今仍不知羊肉泡是啥滋味的父母;有毕业后毅然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回来照顾父母替父母还账的大学生,但更多的却是大学毕业后仍需要被父母供养的莘莘学子。
2009年,党宪宗策划写《沉重的回报》时,一些大学生写信给老党:“你知道现在的大学生有多难,就业难、结婚难、买房难……”老党回信:“大学生的难,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境况,是为攀比白领生活难,而父母的难是为了让苦难在自己身上终止,把幸福留给孩子。”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因为喜欢曹植的这两句诗,老党最关心孩子大学毕业后有没有回家看望父母,有没有卸下父母的重负。
合阳县西郭村是全县有名的大学生村,全村500多口人,有100多个大学生,有些人家甚至供养着超过两个以上的大学生,党宪宗的很多故事都采自这个村。记者和老党去采访时,偶尔见到手拿头的沧桑面孔,老党总会主动发问:
“咋还辛苦呢?旧房修复了没?娃经常回来不?”
“不经常回来,不辛苦咋成,娃在城里要娶媳妇买房呢!”
西郭村的张永庄老汉是村里最荣耀的父亲,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的大儿子张亚斌考上了北师大,小儿子张亚文考上了北大,现在两个儿子都留在北京工作。
通过电话,张亚斌告诉记者,当年自己上大学,学费主要靠父母种地、借钱,还有一部分是靠自己暑假时去工地当搬运工挣的。大学毕业后,自己开始供弟弟张亚文读书,弟弟毕业后,兄弟俩一起帮父母还清了上学借下的债务。弟弟现在是北大的博士后,经常去国外,两三年才可能回一趟家,而自己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每年也只能回一两趟家。现在他和弟弟每月都会给家里寄两三千块钱,但他知道父母一个子都不会多花。
党宪宗《沉重的回报》收录的故事里也有张亚斌熟悉的同村人,对于“回报”的话题,张亚斌称,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希望自己的状况很好才回家,因为回家也受到经济的影响,不仅要看父母,还要去看亲戚朋友,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对此自己深有感触,所以“回报父母”对80后的大学生很难。但他知道父母并不全都需要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孝心”带给父母的慰藉。
今年上半年,张亚斌和弟弟给父母盖了新房,而此时母亲脑溢血的病却加重了,不能下地也说不了话,每天床头挂着输液瓶,不能离人。
采访时,当听到记者问自己的孩子,张亚斌的母亲突然呜呜哭了起来,这个曾经身板硬朗的女人现在只能听不能讲。张亚斌的父亲张永庄说,老伴想两个娃了。本报记者刘燕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