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参加上海市人大会议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上海的人才问题。俞正声说,如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难度很大,上海的各项要素成本很高,特别是住房,近年来上海在解决人才的住房问题上想了很多办法,但还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韩正说,上海对于人才问题有着强
烈的紧迫感和忧患感,政府在人才关注的住房问题上将有一些特殊政策。上海的两位当家人说的是人才问题,但都把聚焦点集中到了住房上。上海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但是,人才进入上海,首先面临的就是住房问题,按照目前的房价,即使这些人才能够得到一份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薪,要想马上买一套住房解决安居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两位上海主政者充满了现实的焦虑感。
本轮房地产调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处于社会底层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难问题,但是“一刀切”的商品房限购政策的推行,事实上也使本地所需要而没有本地户籍的外来人才的购房计划受阻。那么,政府能够做的显然就是对现在如铁板一块的限购政策进行变通,让外来人才能够有条件置办住房,从而安心在他们所向往的城市居住下来。现在的问题是,这样做可不可以?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来考虑。限购政策的推行,主要是为了将原来活跃并且在相当程度上主导了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投机力量清除出市场,在客观上它也能起到减少市场需求从而拉低房价的效果。但是,对于没有本地户籍的外地人才来说,他们进入其所向往的城市,是为了寻求一份有发展前途的工作,这与那些专事房地产炒作的投资投机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的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居住需求,房地产市场没有理由将他们拒之门外。因此,当下之计,所谓政策上的创新突破,不妨从适当放松限购政策入手,地方当局可以考虑取消为限购所设的在本地工作年限的附加条件,只要在某一城市取得了一份工作,当地就应该准许其购买一套商品房。
房地产调控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但是,调控不应该对正当的住房需求产生误伤,以户籍手段来限制市场交易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对外来人才的购房需求网开一面,这并不表示调控政策的松动,而是调控政策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周俊生 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