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节前,我省发出《关于在全省各级机关干部中开展“三问三解”活动的安排意见》,要求各级干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
本报将开设专栏,观察“问”与“解”的过程中,各级干部与百姓沟通联络的新进展,利民惠民亲民的新现象、新经验,记录“三问三解”过程中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
如果没有这份特殊的“家庭作业”,龙年春节,在省财政厅公务员刘蕊、赵保斌和康祥顺三人的内心,也许不会留下多少特殊的记忆。
春节前,省纪委召开七次全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在会议上提出,我省今年要大力开展“三问三解”活动。
随后,省财政厅发出通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利用春节回家探亲访友机会,深入群众特别是贫困户中间,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和突出问题”,每人写一篇“回乡见闻”。
省财政厅589名科以上干部足迹遍布610多个村镇社区,共收集群众反馈信息1500多条。以下是省财政厅公务员刘蕊、赵保斌和康祥顺三人的回乡见闻与感触。
刘蕊回乡见闻 留守少年:叛逆青春无处安放
初六,一家人到三原县渠岸乡黄毛村的表弟家走亲戚。表弟两口子做生意,人勤快、能吃苦,这些年挣了些钱。
……聊天中,唯独不见表弟儿子,我兜里揣着红包还准备发呢。提到儿子,弟媳神情马上黯淡下来,她边叹气边说孩子一定又去网吧了……这才知道,正上初中的侄子迷恋网吧,极度厌学,父母做生意常常外出疏于管教,学校和其他亲人也对叛逆的侄子束手无策。
……说到儿子,表弟很愧疚,他说这些年挣了钱,但把孩子耽搁了,孩子没成才,钱再多也没用。弟媳说村里像她儿子的情况不在少数,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有的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过年喜庆,但谈到这个话题,大家心情都沉重起来……
感触:
刘蕊坦言,相比纯粹的亲友走访,带着“家庭作业”过年有压力。
老家归来,刘蕊发现,相比留守儿童,“正上初中的农村留守少年问题更严重,更让人忧心,急需相关部门认真解决。”
赵保斌回乡见闻 空巢学校:农村教育的盼与忧
车轮随着思绪转眼就到了牵挂的地方,小学窑洞还是那么整齐,檐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几个白底红字依然清晰……
我踩下刹车,真想停车下去看看。父亲的话制止了我:“没什么看头,平时也没多少人。”
“中学呢?”“中学人更少,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出不去的都辍学了。”
“都到县上去了吗?”“县上学生也走了很多”,一直没有说话的姐姐突然插话,“好学生被市上、省上的好学校挖走了,家里有钱的自己转走了,县上很多家长都放弃工作跟着孩子陪读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年国家不是给农村教育投了很多钱吗?”“投得再多,农村学校也没法跟省城比,最基本的一点,你的师资保证不了。”
感触:
“不用公文形式,而用对话形式,更利于我内心的表达。”赵保斌的老家在子洲县电市镇赵峁村,他对回乡见闻颇有感触。
康祥顺回乡见闻 陕南移民:支持与担心并存
回到家已经晚上8点多了,家里还有很多乡邻在聊天,大家看到我回来,开始问长问短。
在老家,最重要的民生政策就是陕南移民搬迁。我发现大家对搬迁的政策都很清楚,选多大房子,自己需要出多少钱,亲友们大都支持并希望搬迁。
……但搬迁实际并不容易。有人提到家中经济确实困难,即使4000元全家也要攒一年,负担还是不轻;有人担心除了搬迁建房自己要掏钱外,修桥、修路又要集资,会否加重个人负担;有人担心搬得远了耕地荒废,却又没有新的致富手段;还有人反映要防止一些搬迁的优惠政策和资金被“渗漏”……
感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