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整合统一为“生活补贴”
种类繁多的各类补贴,让大部分市民感到“搞不清楚”。市人大代表裴蓁表示,目前各类补贴由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不同政府部门管理或拨款,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能够进行整合,统一为“生活补贴”,让市民一目了然。 “比如拿到工资条,看一个职工的收入,就是工资+生活补贴,这样就非常清楚。 ”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许多市民并不在意工资单的领取和留意工资单上各项收入的明细。对此,有劳动专家建议劳动者要注意保留工资条,一旦发生相关劳动争议,工资单是最直接有力维护自身权益的证据。
对于部分居民提高 “鸡肋补贴”的呼吁,市人大代表裴蓁认为,首先要考虑政府的承受能力和给企业单位的承受能力,否则容易引起负效应,“与时俱进的补贴标准,需要与政府财力相匹配。 ”裴蓁说。
◎相关链接
补贴、津贴类别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一般意义上的补贴是指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等因素的影响,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性补贴。它是职工工资的一种辅助形式,也是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把补偿生产(工作)条件方面的叫做津贴,而把弥补生活开支方面的叫补贴。
从补贴的管理层次区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或地区、部门统一建立的补贴;另一类是企业自行建立的补贴。
国家统一建立的补贴,一般在企业成本中开支;企业自建的补贴,一般在企业留利的效益工资中开支。
补贴主要包括: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等因素影响而支付的各种补贴,如副食品价格补贴 (含肉类等价格补贴)、粮、油、蔬菜等价格补贴,煤价补贴、房贴,以及提高煤炭价格后部分地区实行民用燃料和照明电价补贴等。
我国的物价补贴由两种方式,一种是明补 (补给居民或职工)方式,另一种是暗补(补给企业或流通环节)。纳入工资总额范围的物价补贴是指明补。
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而支付给职工的一种辅助性工资。主要包括特殊劳动消耗津贴、保健津贴、技术性津贴、年功津贴和地区性津贴等几种类型。例如:高温津贴、野外地质勘探津贴、矿山井下津贴、化工行业实行的有毒有害津贴;卫生防疫津贴、医疗卫生津贴、科技保健津贴;特级教师补贴、科研津贴、工人技师津贴等等。上述津贴可统称为特殊工种岗位津贴。
年功津贴一般包括工龄津贴、教龄津贴、护士工龄津贴等。
地区性津贴是为了补偿职工在某些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下生活费用的额外支出而设立的津贴。例如:林区津贴、高寒山区津贴、海岛津贴、高原地区临时补贴等。此外,其他的工资性津贴还有:火车司机和乘务员的乘务津贴、航空和空勤人员的伙食津贴、专业车队汽车司机的行车津贴、体育运动员的教练员的伙食补助费、少数民族的伙食津贴,以及书报费等。
津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随着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不像基本工资那样,一经确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变动。
从津贴的管理层次区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或地区、部门统一制定的津贴;另一类是企业自行建立的津贴。
国家统一建立的津贴,一般在企业成本中列支;企业自建的津贴,一般在企业留存的奖励基金或效益工资中开支。
晚报记者 陈珍妮 王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