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十八中试行新校规,出台“阳刚男生”标准和“秀慧女生”标准,并评出了44名符合规定的学生。根据规定,阳刚男生的标准包括崇拜英雄敬仰模范、爱憎分明有正义感;秀慧女生的标准包括礼仪举止端庄等。该校老师称,越来越多的孩子“中性化”,是性别教育的缺失。(2月28日《东方今报》)
现实中,学校教育更多偏重于文化知识的灌输与传授,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与激励,则往往无暇也没有动力去顾及,至于性别教育,也往往不是被视作多此一举,便是被当作烫手山芋。性别教育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缺失,其实是个有目共睹的普遍现状。其实,相比知识的传授,人格的塑造显然要更基础也更关键。
以此而言,郑州十八中提出“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标准,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外,着力加强性别意识教育,并填补性别教育空缺,因其难能,更显得可贵。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对于女生起码尊重的男孩儿,即便是学习成绩再好,其人格也不能说是完善的;而对于一个女生而言,即便其他方面再完美无缺,如果缺乏起码的自信与自爱,也同样令人遗憾。而由于对学生缺乏正面的性别教育引导,也已有不少教训,甚至不乏悲剧。近日的花季少女毁容案,哪怕当事男生有起码的人格底线,对于女生有最起码的尊重,也不会下此毒手,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从这个意义上,学校倡导性别教育令人欣慰。
当然,任何事情也都需有其边界,性别教育也同样需防越界。对于学生人格与性别意识中与生俱来的差异化,学校也理应更多的尊重与宽容,既然是性别教育,就必须以尊重人的差异性和多样化为前提。具体到“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是不是真的一定要给出什么是“好男生”,什么是“好女生”的统一的标准,每年每班又各评出一名?而男的一定阳刚,女的一定秀慧,是否又真正契合性别教育的本真?恐怕都值得商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正如人格可以引导,但不能随意分高下,性别教育固然需要正面的引导,但却大可不必折腾出又一个“三好生”来。武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