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3月9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昨天下午3时30分,没打领带、外着淡黄西装、内着米黄色毛衣的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快步走上主席台,露出经典的“杨氏微笑”,稍微扬了扬头,在复旦大学组建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上,开始他的演讲。
“我是学化学的,和文化只沾了一个字,是没有‘文’的一种‘化’。”他的演讲主题是《大学的文化使命》,但杨玉良一上台就调侃自己没文化。
简短的寒暄过后,杨玉良开始从信仰与宗教、逻辑学、世界文化统一这三个方面谈文化。随后话锋一转,提出现实的问题——面对文化的演化,“大学该怎么办?”
“中国大学是焦虑感最最厉害的一个单位”,杨玉良说,整个社会都有焦虑,每个人也会焦虑。但是大学这样一种特殊的单位,这种焦虑感体现得更加明显,因为“即使连普通的老百姓都会批评教育,批评大学,这是因为谁叫你是大学?谁叫你承担了文化的使命?”
那么,大学未来能不能培养一批能胜任各种工作的人,来解决大学自身的焦虑?杨玉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觉得,除了授予专业知识之外,大学还应该做得更多。
首先,大学应该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你对所有世界上现有的各种文化,要有足够的宽容度,即使你不理解它,即使你不同意它,但是你得宽容。”
其次,大学还必须培养学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能力。谈及此,杨玉良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复旦大学校友朱民为例,“假如他没有这种沟通能力,就无法在一个国际组织里面来考虑到各种国家、各种社会制度、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别”。
近500名中外专家和学者聆听了杨玉良的演讲。“价值与意义:中华文明的再认识”学术论坛昨天同时在复旦举行,数十位人文学者就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学术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思维碰撞。现场掌声不多,更多的是静静地倾听。会心的交流,持续了一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