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和18日两天,清华大学组织自主招生选拔复试。今年面试试题包含一道“穿越”题,“如果你可以‘穿越’回古代,你想到哪个时间的什么地方?你想成为谁或你想做些什么?为什么?”清华招生办表示,这一题重点考察的是考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3月18日《新京报》)
对于“穿越”题,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解释说,这道题目一方面可以体现出考生对社会、历史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考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考察的是考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这至少从出发点来说也是不错,如此“穿越”,是要求相应学生得有一定的知识和想象力,要两者结合才容易穿越成功。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非要学生们往回穿?
我们记忆历史、学习历史,其实是为了面向未来,以史为鉴,是为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不再重蹈覆辙犯相同的错误,以得到一个更美好的明天。穿越回古代,姑且不论过往的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仅当作一项“考验”,即使“穿越成功”,也只是“事后诸葛亮”,因此穿越也容易变成单纯的知识检验,意义难免要打折。
而对于考察考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往后穿依然显得太过虚幻飘渺,因为它仍然是在已发生的事实上做“道场”。诚如有人所言的,当一个人频频回首往事时,说明他已经不再年轻和富有激情;虽然让考生穿越一次并不至于如此,但“修补”历史,怎么说都有逃避、回避现实的意味。何况,社会总是在进步,以往的很多问题现在未必存在,反而可能已经解决,穿越不基于当下而是回到过往,意义就不大。而且,我们知道,理想是对于未来的展望,而往回穿越的理想就很难说有实际意义。
其实,考察一个学生对于未来的展望,不但需要更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认知,而且还要更多地联系实际、着眼于当下和未来。因而,我觉得,让考生们往前穿越,穿向未来,就来得更有意义,更能考验一个考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的人生、社会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