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讯 经过前十五届的积累,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品牌效应日趋成熟。政府、企业、专家学者普遍达成共识,认为西洽会已成为西安、陕西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手。
值得关注的是,参加西洽会的国外企业逐年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投资大军。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咨询中心主任张宝通建议,西洽会名字中加上“东西方”三个字,即“东西方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这样就更能名正言顺地开展亚欧合作。
西洽会能帮助提升西安和陕西的地位
“西洽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集中展示、交流的平台,给陕西等西部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已参加过8届西洽会的西安经开区策宣局局长张哲,很认同西洽会已成为西部经济发展推手的观点。
如今距离第十六届西洽会开幕只有6天,张哲和他的团队也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目前经开区本届西洽会展位布置、项目征集与客商邀请等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西洽会上,他们拟签约项目60多个,总投资额达300多亿元,同比增长30%多。
张哲说,经开区大量的招商引资项目都是在西洽会上开花、结果,很多项目的初次接触也是从西洽会开始。“招商引资成果不是一张张‘内容丰富’的纸上协议,而应该是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项目。”记者了解到,西安经开区在上届西洽会签约总投资361亿元的50个项目,目前资金到位率已达65.6%,项目履约率达97.7%。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西洽会虽然只有短短5天时间,但很多参展商大量的筹备工作都在展会之外。“实际上,这届西洽会的结束就是下届西洽会的开始。”张哲坦言,包括经开区在内,很多参展商、企业非常重视西洽会,“我们的很多工作,比如招商引资等都可以和西洽会整合在一起。”
除了丰硕的招商引资成果,西洽会在会展、旅游等方面也影响巨大。“西安要建成区域性的会展中心,通过西洽会就带动起来了。”张宝通说,西洽会是西安、陕西的一张名片。参会的客商来到陕西,势必要去兵马俑、法门寺等景点看看。大家会意识到,西安是中国东西部的物流商贸中心。西洽会提升了西安,提升了陕西的地位,它的影响渗透到一年的365天之中。
建议西洽会更名 体现国际化元素
“中国东西部发展程度不一样,产业结构也不同,就需要交流、合作。西洽会选在陕西西安召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的体现。”张宝通直言,西洽会的名字表达得很清楚,中国东西部先要合作,然后才会有投资和贸易,“每一个词都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和功能。”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参加西洽会的国外客商逐年增多,东有韩国、日本,西有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我建议在西洽会的名字上加上‘东西方’几个字以体现国际化元素。即,东西方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张宝通说,这只是正个名而已。
张宝通解释道,古代的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亚欧合作交流中心。如今,设立在西安的欧亚经济论坛是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西安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国际化就应该体现在亚欧合作。
“更名之后,西洽会就从国内走向国际,可以名正言顺地加强亚欧合作。”张宝通告诉记者,中国有两条东西走向的经济带,一条是长江经济带,一条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模式是东头上海带动,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东方起点连云港没有足够的实力,起不了龙头作用。
张宝通说:“西安是亚欧大陆桥最大的中心城市,关中地区是亚欧大陆桥最发达的地段。以关中为依托的西安能够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西安也应该成为亚欧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
实习记者魏晓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