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爱是什么?是温暖的怀抱,是无尽的给予。对市民张先生来说,母爱,是一张泛黄的老存单。
17年前,母亲悄悄给他存了3000元“娶媳妇钱”,再见到这张存款单时,母亲已经去世多年,这份定格在存款单上的母爱,让张先生潸然泪下。
母亲节前旧信封里翻出老存单
“真没想到,整理旧信件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张17年前的存单。”家住城东的张先生说,5月12日,就在母亲节前一天,父亲闲来无事,把家里以前的旧书、旧信件规整到一起,“翻到一个旧信封时,看上去薄薄的,还以为什么都没装,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张3000元的存款单,存钱的时间是17年前。”
张先生仔细一看,户名是自己的名字,可自己根本没存过这笔钱,“父亲说他也没存过,认真回忆后,我才确定是我母亲存的,因为她之前曾经说过,要把我交到家里的伙食费帮我存起来,以后娶媳妇用,我还以为她是开玩笑的。”张先生说,这张存单勾起了他对已经过世的母亲的许多回忆。
“17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工资只有几百元。当时母亲对我说,现在参加工作了,要有责任感,每个月给家里交点伙食费,对自己也是个激励,我就答应了。当时交的钱很少,每个月交二三十元,就是象征性的。”张先生回忆说,“现在想来,这钱都是母亲一点一滴攒起来的,她自己肯定还添了许多。”
2000年,张先生的母亲因癌症去世,“那个病很急,她走得很快,什么话也没交代。母亲这辈子都在为家人付出,自己没享什么福,这也成了我心中最大的遗憾。如今看到这份存单,我更是感慨,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那时3000元算得上“巨款”
张先生说,3000元钱在1995年,算得上一笔“巨款”。“当时一碗凉皮才一块钱,冰棍也才一毛钱,3000元可以买多少啊;我们家当时买了一套房子,一共才花了5万多元,算下来一平方米才600元左右;那时候3000元真的能办大事儿了,我记得我结婚时在酒店办了十几桌酒席,花了不到3000元。现在这笔钱取出来,估计也就是 多,已经贬值了很多,但这是母亲对我的爱,我还是会好好珍藏。”张先生说着眼睛湿润了。
银行正积极帮张先生查资料
记者看到,这是一份“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定期储蓄存单,开户名、金额等信息都是手写的,金额是3000元,存期一年,1996年到期。从存单上的章子上可隐约看到“西安分行东郊支行”字样。发现这张存单后,张先生的父亲当天就到建设银行咸宁西路支行,想把这笔钱取出来,工作人员说,要让户主本人带着身份证到银行去。“第二天,我带着身份证到银行去了一趟,大堂经理接待了我,看到存单后,说因为时间过得太久,需要去查原始资料。”张先生说道。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建设银行咸宁西路支行,谈及此事,大堂经理武女士说:“我们接到客户反映后,就及时向上级汇报,由于时间比较久远,中间也经历了银行更名、营业网点变更,这笔钱现在在哪个网点,资料在哪里都不好说。”武女士表示,银行一定会全力帮助客户,查清楚这笔存款的详细情况。
本报也希望通过此事提醒其他市民,有空了翻翻家里的信封、书籍,看有没有存单、存折悄悄藏在里面,也许你们会和张先生一样,翻出来一份浓浓的母爱或父爱。 本报记者毛蜜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