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6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道德银行”与善的储存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11-12 05:16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每做件好事,就能获积分,存入职工“道德银行”中,依照标准,行车遇袭临危不乱奖200分,被呕吐仍热情服务奖50分……累积到一定数量,就能兑换相应奖品。今年8月起,上海一公交公司推出“好人好事不白做”的活动,得到员工响应。(11月11日《东方早报》)

  道德与银行的概念打包,无疑有些噱头。它究竟是将道德功利化,还是对行善的现实激励,也引发着不小争议。抛开喧嚣本身,去打量这些争议,或许会发现,它投射着人们在道德认知上的惶惑与共识破裂。

  “道德银行”,听起来很新鲜,实则是种术语包装,类似于“做好事奖小红花”。都是以物质奖励的方式,来激励人多做好事,只不过辅以“积分兑奖”的形式,让它裹上了几分泛商业化的味道。正因如此,有人质疑:“积分兑奖”将善举明码标价,是在助推道德货币化,或助长“做好事经济”,最终只会是揠苗助长,无益于道德的提纯。应该说,这种“道德超脱性”的论调,在时下很常见。不少人觉得,道德当是利他性的,超越物质化的追求,内化为人的精神自觉;行善一旦与“图回报”沾边,跟“指标量化”搭界,似乎就亵渎了道德本真。

  道德当跳出物欲的丈量,只是过分强调道德“超越性”,对其洁癖式定义、纯粹化想象,或让它沦为空洞的口号,难以触碰。尤其是当道德的层面上充斥着“好人流血又流泪”“落水被救,连声谢谢都不说”的斑驳景象,要求行善者“动机纯正”“只求精神满足”,是否太过苛求?

  “道德银行”,并不是商业模式的植入,而是形象化的比拟:就像银行需货币储存一样,善举也要积累。为了获取“道德币”,司机们须进行善的“资本积累”,在“兑奖”的励善效应下,想必也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行车遇袭临危不乱”“被呕吐仍热情服务”等,说到底,也在司机的职业道德范畴之内。可在道德焦渴、底线下移的情境下,托举起道德的重量,终究需柔性呵护。若在“现实代价”与“行善正能量”之间,找不到一条弥合裂痕的激励途径,那么,人们宁可站在道德洼地,也不愿冒不可预知的风险。

  或许有人认为,做好事可积分兑奖,或成为道德投机的狂欢,对某些司机“滥竽充数”形成负向激励。这给善举认证的合理性提了醒,却也是过度主观的“有罪推定”:当物质报酬未必抵得上“造假成本”时,谁会贸然在功德簿里给自己添上一笔?果真会有人为了一包洗衣粉,而故意导演几场“火灾”并伸手救援,以积攒道德资本?

  道德银行,旨在激励善的储存,只要有实用价值,能发掘道德矿藏,就值得肯定。而对于“积分兑换”形式,我们实在没必要吹毛求疵——道德不求回报,剥离物欲诉求,固然是种高尚;可附上物质激励,也无损道德肌体。较于为道德镀金,搭建可触碰的道德平台,也要好得多。

编辑:王秋阳

更多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