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资:导师不堪重负
面对研究生“扩招”,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唐凌教授很忧心:“扩招给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带来了新的压力,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两至三名研究生,现在一些学校甚至发展到一位导师指导20名至30名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下滑趋势迫切需要引起重视。”
近几年来,媒体频频报道,称一名教授带十多名甚至数十名研究生,有些学生一年也没见过导师几回。“一个人带这么多学生,怎么可能培养出好的人才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良荣告诉记者,现在研究生教育的情况是——— 导师不堪重负,学生怨声载道。
李良荣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979级的硕士研究生,他的导师是著名的新闻教育家王中。“他(王中)当时只带我一个研究生,我每周都要去他家3次。”
李良荣已经带了十几年的研究生,“过去一年只带一两个研究生,我会把他叫到家里来,给他出选题,教他怎么写论文”。
现在李良荣每个星期也会把他的研究生叫到家里来“开小灶”,只不过从原来的“一对一”变成了现在的“小班”。
“以前我是主动找学生,现在只能被动地被学生找。”李良荣说,“我现在没有那么多题目给我的研究生,只能是他们有问题了来找我,我再给他们解答。”
李良荣告诉记者,每年4月份是他最“痛苦”的一个月,“学校一般要求4月28日上交硕士论文,学生一般会在4月上旬把论文交给我,我一个月内至少要看七八篇,每篇10万至12万字,我每天看论文要看到凌晨3点,看得嘴唇发紫”。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包括北大、浙江大学、武大、华中科大等6大高校在内,每年招收研究生规模在6600人以上,这意味着,这些高校研究生在校规模达近两万人,其他万人规模的高校更是不在少数。
这么多的学生,师资力量如何?2008年,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表示,我国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含10人),还有近1%的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2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人。
在一项对高校导师的调查问卷中发现,经济、法律、管理等热门专业,一位导师名下的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20人的比较常见。另外,一些教师为了增加收入忙于在外“走穴”,开办或参与各种培训班、辅导班,一身兼多职。这种结果,直接导致研究生的质量下降。
中国传媒大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给记者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末读研究生的时光,语气中多了几分感慨。
“那时候导师总共才带4名学生,我们经常在导师书房聆听老师授课,到饭点大家围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现在我每级带七八个研究生,最多的时候带过10个。我自己还要做学术研究,分身乏术,实在做不到对每个学生都悉心培养,并且现在研究生自身的能力也有很大问题,能踏实做学问的太少。”这位教授说。
上述教授指出,扩招给高校研究生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紧张,包括师资力量、科研设备、经费等;二是生源门槛降低,学生整体水平下降。
稀释教育质量
《一位教授:我向“扩招”投降》的网帖则说的更直白:“我以前上课一直是天马行空,因为我相信,所谓教授,一是要有自己的学术思想,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但是,一间教室80个以上的学生如黑云压城,我只能重新开始填鸭式的满堂灌。我不记得他们中的任何人,他们也不会记得我讲过的任何事,大家只是在一起为GDP做贡献。拿大学当乡镇企业,我不得不投降;拿学术建设当流水线,追求‘规模效应’,我不得不投降……”
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教育质量,在导师越来越“忙”的同时,研究生的论文也越来越“水”。
在教师层面,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很多研究生无心向学。5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发表博文《走过场的大学》,称“无论是设计,还是论文,都是糊弄,而且已经糊弄很长时间了”,“很多答辩会,就变成恭维大会,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张鸣认为,出现这样糊弄式的教育,关键是体制原因,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个严进宽出的结构,“加上这些年扩招,大学膨胀,萝卜快了不洗泥,宽出,就更加宽得没边”。
而在学生层面,用人单位既要求高学历,又要求经验丰富的实习经历,让他们无所适从。“这让我们在读研期间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实习上面,论文最后只能糊弄。”王亚明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生就业难,但高校主要还是看中了研究生招生巨大的生源市场,迎合了社会上畸形的高学历消费需求。
编辑:曹静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