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背景
陕西仅十余种
农副产品“触网”
本报讯 坚果、红枣、猪肉脯、巧克力、大闸蟹、腊肉、樱桃……“土得掉渣”的农副产品,连接上最先进的营销网络,其巨大功效着实让人喜出望外。
昨日,记者在淘宝、京东商城、亚马逊、苏宁易购等大型购物网站看到,越来越多农副产品突破了时空限制,变成了“永不落幕”的农贸市场。
“除了米面油、干果等保质期长的食品,没想到西红柿、萝卜、娃娃菜也能在网上销售。”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网上卖农产品让他长了见识,点点鼠标无论你在天南海北,都能将蔬菜直接从田间搬到餐桌。
昨日,记者在淘宝网发现,农副产品销售区有二十大类、一百多种农产品在售,但是陕西经销商寥寥无几,商品种类也较少。泡馍、凉皮、肉夹馍销量占到了八成以上,其中购买量最大的商品凉皮,累计购买人次达到了3000人次。
“农副产品难卖现象的出现,很大一个原因是局部出现了信息不对称,而网络平台可以让供需双方有效对接。”窝窝团公关总监杨国强称,农产品营销也并非一“网”就灵,农产品“触网”必须要解决好三个环节的问题:一是信息真实有效;二是农产品质量合乎标准;三是线下配套要及时跟上。
延伸阅读
咸阳苹果大量滞销
果农急得睡不着觉
近日,咸阳市多个县的果农给本报反映,他们村里的苹果今年大量滞销,有的果农至今一斤苹果未出售,大家心里非常着急,希望通过本报帮助他们打开销售渠道。
昨日,记者驱车来到咸阳市产苹果大县礼泉县,在该县西张堡镇芦家村。村民芦吉清告诉记者:“我家有5万斤,至今一斤都没卖出去,根本就没有人来收,我这最近都急得晚上睡不着觉。”
据芦师傅讲,他们村子有近500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苹果,少的一家也有两万多斤,最多的一家有7万多斤,至今都没卖。去年的这个时候,他家的苹果已经全部卖出去了,全村的苹果至少也卖出去60%,而且客商是络绎不绝。但今年却是客商寥寥无几,即使来了也因价格谈不拢,最后没出售。
“去年每斤红富士能卖上1.2到1.4元,就是落果每斤也能卖个八九毛,今年成品果却无人问津,落果每斤还不到5毛钱。”村民们给记者算了投入和产出账,一斤苹果投入的化肥、农药和人工费等加起来成本都在8毛左右,现在来的客商也只给1块左右的价格收购,他们实在是不忍心出售。如果一直没有客商来收,等到明年开春,苹果就开始变烂,而冷库是有限的,且成本很高,果农基本上都是放在自家院子,大部分冷库都存放着套纸袋子的优质苹果。
据村民们讲,他们周围村子的苹果和他们村一样,鲜有人问津。
记者采访途经礼泉县阡礼公路看到,这条处在苹果产区的偌大公路两侧,没有拉苹果的浩浩车队,仅有一辆车在装整袋苹果。而往年这个时节,该路段可是十分繁忙,拉运苹果的车辆络绎不绝。
记者 于忠虎 薛海龙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王赫采写
编辑:王秋阳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