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互助路

盘点最不靠谱网络谣言:男人喝豆浆会变得女性化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12-25 10:31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今天是24号,说好的“世界末日”呢?哈哈!别顾着笑,2012年,除了“末日论”外,新出的、流传N年仍时不时被翻出来的,网上的各种不靠谱“传言”还真不少。今天《王牌大鉴帖》栏目就把2012年网上热传的谣言挨个盘点,快来对照,看看你曾上过哪些谣言的当?

  网上各种生活“冷知识”、“生活小窍门”层出不穷,到底是真是假?有时真的很难分辨。

  生活篇

  -谣言:油炸大蒜可以检验地沟油炒菜时放一颗剥皮的蒜头(蒜子),蒜子对黄曲霉毒素最敏感。如果蒜子变红色就是地沟油,含有大量黄曲霉毒素。真相:我们《王牌大鉴帖》栏目曾专门进行试验,发现用地沟油炸大蒜,蒜也是焦黄色,并没变红。而大蒜遇黄曲霉毒素变色这一说法也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谣言: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有害健康,德国人从来不用

  网上流传着一篇“德国人从来不用微波炉”的文章,宣称微波炉的种种“害处”——“如果您用微波炉煮热的食物,就会把癌细胞养得肥肥壮壮的,保证癌细胞会很高兴吃,但不会说谢谢。”

  真相:微波炉使用的微波属于非电离辐射,正常使用不会带来健康问题。只有在不正确使用微波炉时才会有可能在加热过程中产生致癌物质,比如说使用了一般性的塑料制品来盛装食物后加热,或是食物加热时间过长导致水分完全丢失,温度就有可能超过100℃,可危害身体健康。至于“德国人不用微波炉”的说法,也被身在德国的果壳网友粉碎。

  吃货篇

  怎么吃健康?相信来自各方专家、学者的科学知识答疑解惑,已经让大家懂了不少健康新知,但网上也有伪装成“健康新知”的“饮食谣言”夹杂其中,相信误导了不少吃货吧!

  -谣言:别吃刚出炉的面包,致癌!刚出炉的面包至少要放两个钟头以上才能吃,因为新出炉的面包仍处于高温状态,这时面包的酵母还未完全消失,这时食用面包会将有害的致癌物一同食入。

  真相:作为微生物的酵母,其主要作用在于发面阶段。而烤制时,温度一般在200℃左右,在如此高温的环境下,酵母早就消失殆尽。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酵母有致癌的可能。

  此外,致癌物“高温下存在,放凉后消失”也可以作为这个谣言的“笑点”,尚未听说哪种致癌物具备“晾凉就消失”的特性。“刚烤的面包致癌”这类谣言如归结到“太烫”的角度上也许有的可说,长期食用过烫的食物可能增加口腔癌的风险,但这不仅限于面包,一切温度过高的汤、肉食、水都成立,所以面包这次确实“躺枪”了。

  -谣言:男人喝豆浆易女性化

  豆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这是一种雌激素,男人喝了会出现乳房发育、不长胡子、变娘娘腔等女性化特征,所以不宜喝。

  真相:“大豆异黄酮”属于类似于激素的物质,在结构和性质上与雌激素相似,具有与人体内雌激素受体相结合的能力,故一向有“植物雌激素”之称。但由于“植物雌激素”的生物活性只有药物雌激素的千分之一,对于男性来说,豆浆中的植物雌激素也不可能逆转激素平衡,更不可能影响男性性征。

  “长寿”篇

  网上有些“谣言”,也许你从N年前到现在隔三差五就会看见,它们是网上“最长寿”的谣言,但总会有人相信。

  -谣言:可爱女童“周萌萌”被拐

  谣言:“女童周萌萌于今年1月31日在四川彭州市被拐”的微博被众多网友转发。“你只需动一下鼠标,帮忙转发一下,也许成全的是一个家庭……周萌萌,女,六岁半,于2011年1月31日在四川省彭州市被拐,母亲因思念过度住院,已报案。”

  真相:就是这条打动了很多人的微博其实早就被证实是假的。微博照片中的“被拐女童”实为杭州很有名的小童星“西子小小徐湘涵”。但即便这样,还是禁止不住网友们的疯狂转发,让其也沦为了“微博长寿谣言”。

  -易拉罐上的鼠尿要人命

  谣言:妇女喝了罐饮料被送进医院,离开了世界。验尸发现死于细螺旋体病,追踪她喝的饮料,是直接用罐对嘴饮用,实验证明易拉罐受到鼠尿污染,感染细螺旋体病毒。

  真相:《王牌大鉴帖》栏目也曾对此说法“扒过皮”,发现网上流传的各版本事件的主人公和事发地点都不相同,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国外还转了好几个国家。但医生表示,对于网络传言中那些人患的“细螺旋体病毒”虽然有,但并不常见,而且也要看其所处的运输、储存环境,正常环境下问题不大,如果放在极肮脏的地方,细菌自然比马桶还多。虽然易拉罐传播致命疾病不太靠谱,但专家仍不提倡直接对着嘴喝。从卫生角度讲,也最好先用湿纸巾擦拭,或使用干净吸管喝。

  网络谣言鉴别大法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一不小心就会“中招”,如何鉴别谣言呢?

  1.要有一定的科学、法律、社会常识,提高“免疫力”。其实很多造谣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只要大家具备相应的知识,就很容易识别。

  2.注意网络信息的出处、可靠性。看到“骇人听闻”的信息后,先在网上搜索一下,看一看哪家媒体报道的,如果只是网络帖子,可信度就要打个折扣;再搜索一下信息中的“专家”是否存在,是哪个专业的,专业跟他的陈述是否匹配。

  3.对网上疯狂煽情、口水四溅,感叹号密集的,有“是某某人就顶”之类话的,要十分警惕其真实性,因为真相的力量足够强大,不需要煽情。

编辑:曹静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