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23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用工荒是转型的“阵痛”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2-23 14:23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用工荒很可能成为企业摆脱低端竞争框架、向现代制造业蜕变的一次契机,企业不应简单地将员工待遇提升视为“零和游戏”,而应从内部挖潜中实现凤凰涅槃

  春节过后,各地用工荒再度来袭,“招工大战”硝烟四起。据媒体报道,包括矿山、冶金、制造等很多企业都在用工方面存在着不小的缺口,特别是在煤矿、建筑等一些存在高安全风险的企业更是面临严重的劳动力不足现状。

  劳动力供求博弈的变局,正在倒逼用工方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酬待遇。然而事实表明,这些举措难以迎合新一代务工者融入城市生活的深层次需求,而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推动产业发展模式的嬗变,才可能让用工矛盾得到实质性改观。

  某知名网站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52%的打工者年后不愿回原单位上班;85%的企业在担心人员流动性问题。那些曾经在人力资源市场中以“求职难”身份登场的外来务工者,如今有更多理由和底气成为谈判桌上的“主角”。在上海、深圳等传统劳务输入大城市,许多招聘单位不得不打出加薪、提供食宿等优惠条件吸引务工者的目光,更有企业祭出“悬赏”奇招:“凡初五至初七介绍一名员工进厂的,报销路费200元、奖励300元现金。”然而,这些举措似乎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推动了大量务工人员跨地域迁徙,充分的劳动力供给压低了其收入报酬水平,用工企业由此得享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国际竞争优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从不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必然趋势,随着劳动力输出地域经济状况的改善,务工者外出打工的动力正在弱化。一度作为劳务输出重地的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各省市,现今正纷纷加入到“用工争夺战”之中,采取大幅提高薪酬的方式“截留”外出务工人员。以此观之,尽管目前国内整体劳动力供给依然充分,但愈演愈烈的季节性用工荒预示着,国内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刘易斯”拐点正渐行渐近,企业低用工成本的制度红利时代即将终结。更为关键的是,新生代务工者不仅对经济收入回报提出了较高期望,更对自我价值实现抱有期待,他们希望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只有着手扩大医疗、教育、住房、户籍等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培育归属感,才更能留住外来务工者的心。

  恰因此,沿海城市用工荒现状的根本性缓解,需要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构建有效的用工激励机制和产业创新机制。客观而言,“人丁不足”对企业而言的确是一项挑战,部分企业并不是不愿为员工涨薪,而是因利润空间狭小而无能为力,由此凸显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当然,这一困局正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过滤器”,只有那些顺利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消化高成本压力、转变产品结构、提升附加值的企业,才有实力提供更具诱惑力的用工条件,在劳资双方的共赢中重获新生。

  可见,用工荒很可能成为企业摆脱低端竞争框架、向现代制造业蜕变的一次契机,企业不应简单地将员工待遇提升视为“零和游戏”,而应从内部挖潜中实现凤凰涅槃。当然,现代务工人员所关注的社会保障需求,是用工单位一方力所不逮的,地方政府应通过优化公共政策予以逐步完善。这不仅需要相关决策部门加快税费改革、为企业减负让利、积极增加民生投入,而且也需要大刀阔斧地推进“腾笼换鸟”式的产业升级改革,以规避劳动力成本增长对地方经济造成的直接冲击,并有的放矢地为新型外来人才搭建起完善的福利平台。(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编辑:赵萌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