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印象
傅莹答问柔中带刚
昨日11时05分,比原定时间推迟了5分钟,身着宝蓝色上衣,佩戴黑色项链,黑色耳环,黑色细框眼镜的全国人大首位女发言人傅莹面带微笑走进会场。
时而温婉时而坚定
她的女性特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显示出别样风范。经济日报记者在提问人大预算报告时,稍显紧张,傅莹就一直微笑着注视着她,等她平静下来。看似温柔的傅莹在回答一些颇为尖锐的问题时,却又绵里藏针。日本共同社记者在提问题时,对中国外交用了“咄咄逼人”的表述。
傅莹微笑地看着他说“其实你在中国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几乎是另外一方面的意见,很多中国人的意见包括媒体人的意见,是希望中国更加强硬一些,尤其面对挑衅的时候,希望有更加强硬的姿态。”并且希望他回去和日本政治层面的人和日本有识之士交流,“日本的人民、日本的领导人,究竟了解不了解中国人民的想法,了解不了解钓鱼岛的历史事实,他们能不能客观地面对?”
说到此处,全场一直在微笑的傅莹停顿下来,平静注视着对方几秒,开始给他普及钓鱼岛归属基本事实。最后,不忘得体地说一声“谢谢”!
回答涉外问题有一手
傅莹的首次亮相很快结束,记者也注意到,整场发布会她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当被新华社记者问到,反腐败制度建设的有关问题时,显然她已料到这一话题是媒体关注的热点,早有准备,这一问题的答案早已准备在笔记本里,所以回答时视线基本没有离开屏幕。
而路透社记者提出的,被傅莹称为每年“必答题”的有关国际支出的问题,她非常熟悉,胸有成竹,几乎不看稿,滔滔不绝地将事实呈现在大家面前,既机智幽默,又态度柔和有亲和力。
多年的外交生涯让傅莹与外国记者交流显得游刃有余。她将发布会最后一个提问机会留给了自己的“老朋友”——CNN的记者。还开玩笑称,希望他提问客气点儿。结果这位老朋友一点也不客气地提到了“政改”的话题。傅莹回答时不仅没有避讳敏感问题,而且颇为坦诚地说,中国改革遇到的困难,说明担当“压力大”,但“心里有数”。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杜鹃
编辑:陈晨
陕西蒲城官方昨日透露,陕西“1.5”长途汽车爆炸案告破,策划者为陕西蒲城县人党赵飞...详细>>
挖掘西安最美的街道,让陪伴你度过美好时光的街景不被湮没,正是华商网发起本次#评...详细>>
清明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阳历)之间,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时候,所以古...详细>>
可是,城墙景区的这一动作,让西安人不再淡定,他们对文物破坏事件从不免疫,他们...详细>>
蹭,算不上是素质问题,蹭还蹭得理直气壮,蹭出一种“我蹭你是我看得起你”的姿态...详细>>
凤翔县郭店镇北旗务小学合并到下郭店小学,北旗务村的学生和南旗务村的学生上下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