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2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研究生成廉价劳动力 学生:读研就是干活的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3-12 06:24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导师影响力会渗透到技术圈

  博士毕业后,庄先生在西安高新区创业,但每年教师节和春节,他都会和研究生时的同学一起请导师一家人出去坐坐,因为日常公司业务,有时也会和导师所在领域发生交集。

  “我们和导师从没有断过联系,专业内前沿技术也会沟通,我更关注的是商业价值转换趋势,而他偏重理论发展方向,当然他要是有个投标工程量大,也会找我们公司一起做的。”庄先生说,前几年,导师接到一个重点课题工程浩大,几期毕业的学生都叫回来很多。“说是分活儿不一定确切,但是一次技术研讨会。我感觉那次会上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比上学时任何一门课程都获益多。”

  庄先生的同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徐先生说:“学校也鼓励这些导师在校外接活,只要是技术方向上的难题,做成之后肯定有几篇高质量论文发表,这对学校的学术软实力提升还是有直接帮助的,现在的高校都看重这些。教师赚钱了,学校也有很大收获,所以双向上并没有矛盾。”

  徐先生坦言,高校对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需求,促成了目前高校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的实验量暴增。而随着各高校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增多,工作量也直线上升,为提高结题效率,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就难免不被裹挟其中。“硕士生要完成学业,也就必须完成导师的科研安排,因为论文就是从实验出来的,导师有现成的实验等着,只有做了。”

  “硕士阶段大致限定我们各自的发展方向,以后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肯定是找老板和师兄弟们来研究解决,所以硕士生阶段的导师和本科时的辅导员以及各科授课老师,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庄先生说,现在可能不太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大多数硕士生、博士生在毕业后都和导师有着很频繁的联系。“读研时和老板关系紧张,毕业之后的工作就只能靠自己了,而且以后也和这个圈子离得很远,没有人愿意这样做,那就落单了。”庄先生的几位硕士生同学都是导师帮助推荐的,“我们老板是本地这个专业里的核心人物,他的同学和学生都在这个行业,所以想要推荐学生并不麻烦。我们有的同学就是老板直接安排去研究所上班的,如果去大国企也不是很费事的。”

  薪酬没谱研究生成廉价劳动力

  既然在国内高校,研究生给导师打工已成为普遍现象,那么,薪资问题该如何解决?

  其实,因国内对硕士生、博士生身份定位研究不多,所以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三助(助教、助管、助研)薪酬问题的探讨并不深入,这使得身在其中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接连沦为廉价劳动力。

  连日来,本报记者曾联系到高校里的多位硕士生导师,但一听到关于研究生给导师打工的薪酬话题,多避而不谈。

  其实,研究生给导师打工不只是国内高校的现象。“导师只带我们两个硕士生,平常也会做实验,也很累。我们做的都是学校里面的项目,且做之前就约定给我们全额奖学金。”小郑从庄先生毕业的大学结束本科学业之后,直接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

  她介绍说,在哥伦比亚大学,导师也会和他们一起做实验,但承担项目之前,学校就给了全额奖学金并有日常的酬劳。“每个月2000美元,按照实验进程由学校支付。”对于自己是否了解导师有其他校外科研项目的私下承揽,她说,“没见过,要是有的话他会被学校辞退的,更不会找我们帮助做。”

  “我们的学校更需要论文,只要有高质量能够被索引的论文,一切都好说。教师自己也需要用论文和科研成果晋级,否则没有上升通道。这样的导向,让硕士生们也被动参与进来。加上奖学金等牵扯,大家都成了一条线上的。”庄先生说除此之外,受经济利益驱动,让各式各样的实验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原本应该进行更多纵向实验科研的硕士生们面前。“大家都有好处,就是怎样别做过了才好。”他的同学徐先生说,大家暂时似乎看不到有更好的办法,有的只是所谓的道德约束。

  对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谢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在现行中国高校评价机制下,科研成绩都以课题和项目为导向,导师时常力不从心,只好分配给学生。另一方面,导师没有课题就没有招生资格,导师本人也是学术生产机器上的工人,是高校功利主义的受害者。”

  他认为:目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随意雇用学生、保障学生利益的措施之一,是借鉴德国、美国等高校做法,在导师的项目研究经费中,明确一部分作为研究生培养费用和人工费用支出,专门支付给助理研究人员。

编辑:陈晨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