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9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中国报道

四川三兄弟成当代愚公 欲花20年移走门前"磷渣山"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4-09 06:08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磷污染,成为村民和家之间的一道“沟坎”

  “我们其实不想要钱,就希望这个化工厂能搬走,这个地方是我们祖辈留下来的。”什邡市仁和村村民王丽说:“现在留下来的都是没钱没能力的人,要有钱早就搬走了,(污染)这是一辈子的事。”

  在磷石化工业密集的什邡、绵竹等地,白衣村的故事并非是个例,至少有十多个村庄正在遭受磷工业的侵蚀。什邡市的仁和村就是其中的另外一个典型。

  仁和村处于什邡市西北部,大山脚下。共有7个生产队,约有3000余户居民。在“汶川大地震”中,仁和村损失惨重,村民房子几乎全被夷为平地,数百人在这场地震中丧生。至今,仁和村一条通往外界的主要干道两边,隔几米就立着一块“四川什邡抗震救灾纪念广场”的牌子。

  震后,什邡市政府在仁和村的原址修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房子,房子共有三层,用白色的涂料粉刷一新,每一户都有一个小院子,村子里广场、超市、商铺一应俱全。只是,这些新房子并没有一户人家居住,因为离村子一路之隔,便是蓥峰实业有限公司的磷铵分厂。

  4月5日,记者在仁和村看到,长达两千多米的厂房被烟雾笼罩,多个烟囱冒着刺鼻的白烟,并顺风飘向仁和村。工厂下面,便是一条没有多少水的小河。

  说起这件事,69岁的老人王荣宽充满了愤怒。他指着不远处的蓥峰磷铵厂房说:“你看看,今天还是雨天,它们工厂上面冒多大的烟,一股硫磺味道。以前,他们工厂周围的庄稼都不长。”王荣宽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蓥峰公司的磷铵分厂就建在了这里,在大地震后,政府说要原址重建,并承诺蓥峰公司的磷铵分厂一定会搬走,村民们才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然而,5年过去了,这个磷铵分厂又决定不搬了。但是,仁和村的新房子却已经建好了,这让村民们一下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搬还是不搬?据村民介绍,目前仁和村很多人都住在政府安置房里面,也有一部分村民去了其他镇子上安家,都想回来,可是有家难回。磷污染,成为这些村民和家之间的一道“沟坎”。

  “看到我们家门口的豌豆叶子了吗?叶子中间全是白点。不仅是这些农作物,这两年村子里种的银杏树也死了很多。”王丽是仁和村二大队的村民,丈夫在蓥峰公司打工。她说,这两天政府正在和村上谈搬迁的事情。

  “我们其实不想要钱,就希望这个化工厂能搬走,这个地方是我们祖辈留下来的。”王丽说:“可现在留下来的都是没钱没能力的人,要有钱早就搬走了,(污染)这是一辈子的事。”

  尽管不情愿,但王丽和很多村民一样,想的是:“赔了款我们就搬过去住吧,地震都死了几百人呢,没啥。去城市里买房子,要几十万呢,想都不敢想。”

  四川磷污染产能过剩的环境“肿瘤”

  近些年,四川省绵竹、什邡等地的很多村庄备受磷污染困扰。位于什邡市双盛镇的亭江村,在过去的30多年,一直是磷化工的重度污染村庄。

  20世纪70年代末,各大小化工厂在石亭江河坝一带纷纷设厂,周边几个村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白龙村居民因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皮肤系统、内脏系统癌症等各类癌症致死者已高达五六十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癌症村”。

  磷污染已到了不得不正视的时候

  后来,白龙村与邻村合并,改名为亭江村。

  名字改了,磷污染并没有随之而去。现在的亭江村,距离四川省金河磷矿化工厂的磷石膏渣堆最多10米,破败的农户房子,留下的都是最贫穷的农民。

  老吴(化名)今年58岁,但看上去有68岁。老吴介绍,一到晴天,工厂一开工菜叶子上必然要落一层白灰,所以菜叶子老是耷拉着。别说卖出去换点小钱,自己都觉得没法吃。

  2005年,亭江村的稻子甚至因未知原因绝收。现在的长势也大不如前了,“以前每亩少说收个1000来斤,可现在最常见就是三四百斤。”

  对于磷污染的抗争一直在民间继续,但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撑体,磷化工厂本就不是几个村民可以撼动的。

  2007年,四川省的一个边陲小县盐边,终于在与磷化工厂的10年抗争中取得了胜利,在环保总局的强势介入下,紧邻盐边的一家黄磷厂被关停。该县唯一一名全国政协委员罗兴全递了数不清的材料,为乡亲们换来了一块污染过后的净土。这位古稀老人,在抗争成功后面对媒体老泪纵横。

  在一次次抗争中,最大的收获是地方政府的觉醒:磷污染已经到了不得不正视的时候。2013年4月6日,本报记者从四川德阳绵竹市、什邡市政府新闻办获取回应:磷石膏是在磷复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因受生产水平、技术条件限制及国内市场影响,难以完全利用,逐渐堆积,系历史遗留问题。两地正在加强治理,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到底要环保,还是要保经济?

  2012年9月10日,环境保护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市签署《进一步加强四川省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大气、水体、土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然而汶川地震后,四川很多大化工厂集中开工,并逐渐扩大规模,为四川生态环境保护留下了一丝阴霾。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四川省磷肥产量达到95.4万吨,同比增长69.94%;2011年四川省共有磷肥生产厂家37家,生产总量91万吨,成为继湖北、贵州、云南之外的第四大磷肥生产基地。

  但是,整个磷肥行业却正深受产能过剩的困扰。中国磷肥工业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国内磷肥产能为2360万吨(折纯),国内实际需求1200万吨,出口窗口期内出口量约为300万吨。

  过剩的产能,却无法遏制磷肥生产厂家的步伐。清明节期间,各大磷肥生产厂家都烟雾缭绕,依然处于紧张的开工状态。

  记者走访中,磷石膏堆放最为“壮观”的是四川宏达集团。据公益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丈量,该山体面积大概有39.4公顷。该集团虽然组建了磷石膏处理工厂,但1年100万吨的排渣量,也让后续的处理厂措手不及。

  2012年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成德绵(成都、德阳、绵阳)三市实现GDP10639亿元,比云南省、贵州省的经济总量还多,接近四川省GDP总量23849亿元的半壁江山。其中,工业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磷化工产业是德阳地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四川省磷化工产业本着靠近矿山资源减少成本的原则,主要分布于龙门山的金河—清平一带,以及凉山州的马边地区。

  “但是这些资源依赖型产业,又是典型的重污染产业。随着这些磷矿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环境隐患也日益突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衔认为。

  到底是要环保,还是要保经济?地方政府面临两难抉择。什邡、绵阳两地官方称,将监督相关企业完善堆场污染防护工程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以加快磷石膏综合利用。其中,绵竹官方表示将尽快全面完成农村人饮工程,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什邡官方称将定期监测磷石膏堆场附近地下水水质,确保周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记者从什邡市政府公开信息获悉,2005年起,什邡已经不再审批产生磷石膏的生产项目,并从2008年开始着手关停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小磷石膏产生厂家。日前,绿色和平组织也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其中包括建议政府减少磷肥在农业中的使用。这也是国际上的一大趋势——欧洲过去的10年磷肥使用率减少了20%,而中国增加了20%。尽管政府的表态给人希望,但可能要等20年后才会出现的磷石化工业的技术改进,和很多搬走的村民一样,“愚公”三兄弟已经等不起。

  资料链接

  磷石膏,是指在磷酸生产中用硫酸处理磷矿时产生的固体废渣,其主要成分为硫酸钙。磷石膏含有许多有毒化学物质,包括氟化物、水银、铅等,过量摄入体内可造成骨骼变形、损坏肾脏等,并且它的堆积对环境影响可长达百年。据估计,中国土地上至今已累积了至少3亿吨的磷石膏,相当于每个中国人背负着200多公斤的废渣。

  中国法律对有害废物堆放区域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距离居民区在800米之外,距水表水体150米之外。而据本报记者走访,几乎每个磷化工厂都傍水而建,并且均没有达到远离居民区的要求。其中最远的610米,最近的仅10米。在磷石膏渣堆附近,既无人看管,也无任何污染警示标志。

编辑:王静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