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华商报联合腾讯大秦网向应届毕业生发出就业调查问卷。截至昨晚,近3000人参与调查,其中750人已签约,占26.08%。
问卷设13个问题,涉及就业期望、月薪、找工作中遇到的烦恼等。调查结果显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近六成学生就业意向首选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大型国企,而实际情况则是一半毕业生签约到了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超过60%的受调查者将期望月薪定在3000元以上。但实际上,找到工作的人中超过一半实际月薪在3000元以下。1/4毕业生认为薪酬不如意。
受调查学生认为,家庭人脉关系、工作经验、毕业院校及专业类型是拉求职后腿的四大因素,其中认为家庭人脉关系最重要的最多,占26.17%。
参与调查的人中,男女比例约为6:4。文科、理科、工科分布大致均等。其中包括985和211大学在内的一本院校学生占23.4%,二本学校占31.83%,三本和专科学校占44.77%。
专家点评
找工作“社会资本”很重要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高文书认为,本报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现实。
高文书说,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大型国企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有限,而且会越来越少,所以大学生必然也必须要到企业,尤其是民企去寻找岗位。高文书说,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就业中确实起到很重要作用。要找到合适工作,取决于自身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社会关系或“社会资本”,网调结果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高文生建议,要对社会现实和薪酬待遇有更真实的了解,根据就业行情制定目标。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企业难以立即独当一面。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就业期望,尽快就业,在工作中证明自己,再在职场中寻找更好的机会。同时工作经验很重要,建议毕业前尽可能地寻找实习机会,不仅能提升实际工作能力,还能建立起与企业和意向单位的社会联系,更有利于就业。本报记者李治燕杜鹃
“史上最难”,到底难到什么程度?近日,记者以西安一所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的一个班为样本进行了调查。
这个班有42人,23名女生中6人已签约,19名男生中7人找到了工作,另有6人考上研究生,有23人还没着落。已签约同学中,与法学相关岗位不到1/3。
“最难就业季”看来确非虚传。但记者同时发现,依然有同学早早找到满意的工作。优秀的人才到哪里都有市场,加强自身也许是突围而出的最好办法。
>>有人选择逃避
“先考研,毕业再考公务员”
看到同学求职四处碰壁,没找到理想工作的王小刚选择了考研,以暂时逃避就业压力。
去年秋季开学前,实习的律师事务所想让他留下来,但他放弃了。“每月底薪只有600元,加上带案子的收入,不到2000元。”王小刚说,这样的收入在西安只能解决一日三餐,而要想熬出头,成为收入不错的律师,一般需要四五年时间。这四五年,他耗不起。
去年9月,家人又给他在宝鸡找了一家国企工厂的法务岗位,虽然每月工资有3000元,但只是试用,暂不签订劳动合同。他觉得没有保障,谢绝了。
此时,同学们纷纷投入求职大军。“夸张得很,有个企业只招两个人,有80多人去笔试。”王小刚的室友崔浩感叹,很多同学投了几十份简历,都没找到理想的工作,还有不少单位只要211或985高校的。看着求职压力这么大,王小刚更坚定了考研究生的决心,“暂时规避一下就业压力,走一步看一步……”他说,班上42人,1/3都考研,其中60%像他一样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希望提高学历,将来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但是,“现在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很严峻,很多都在跟本科生抢工作。”所以,他也有些纠结和迷茫,未来仍是未知。研究生毕业后,他打算去考法院或检察院的公务员,“稳定一些,社会地位也高。”
编辑:赵萌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