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有世界意义的文化
——LOGO国务院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丁帆
打造空港新城具有影响力的文化LOGO。开展道路命名工作,首先要突出西咸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主体元素;其次,要有国际视野,进行一些创新的命名;最后,还应突出空港城市的特色。基于此,我们应明确空港新城的发展理念与文化定位。
空港与文化的互动
——文化学者、西安市文联党组书记李伯钧
道路命名,要走专家群众结合的道路。空港新城可以考虑用必要的形式,请群众投票、参与,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全民参与度,扩大影响力。空港新城如此重视道路命名,实际上就是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为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的同时,也可以借助文化让世界听到中国、陕西及空港新城的声音。所谓空港文化、文化空港,我认为这才是道路命名讨论的最终落脚点。
从最核心的特征出发进行命名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陈引驰
道路命名要有特色。我们要从空港新城最核心的特征出发,恰当处理它与西安乃至整个陕西的关系。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讲,就是要提高区域内的文化特点。还应考虑功能分区,注重整体布局,对每个区域不同功能进行规划。此外,要注重古今结合,使道路命名体现纵横交错的美感。
道路命名要听取百姓意见
——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王尧
道路命名,最不能忽视的环节就是听取多方意见,尤其是老百姓的意见,要看老百姓能不能接受,会不会使用。在命名的过程中,应摆脱一些意识形态的限制,要有质的超越。空港新城的开发建设要和符合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否则,我们的文化就是飘着的。
地名是本地历史文化的最后一道屏障
——古城保护专家、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徐刚毅
地名是保护和传承本地历史文化的最后一道屏障,是极具地方特质的一门学问,有时候一个路名甚至富含很深的内涵。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地名库,搜集古村落、历史事件、诗文、建筑等,一定要让人记得住、记得牢。最后,不可忽略的一点在于,越是地方性的越是世界性的。
处理好“三个关系”
——古城保护专家、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姚敏杰
空港新城的道路命名首先要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从历史遗存里找素材,考虑空港新城建设的总体定位以及其他功能定位;其次,要考虑实与虚的结合,尽量考量命名道路所在地区的人文、历史特征,将其作为重要参考素材;最后,注意雅与俗的关系,要雅的让多数人理解,俗的让人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