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悄悄组建,职能弱化
距离元氏县城管被撤销大约7个月后,当地有人发现,原本位于槐阳大街的城管大队招牌被摘下,而在县城北边一条荒凉的街道上的一间民居里,悄悄挂起。元氏县委宣传部一位李姓负责人证实,现在的城管大队隶属于“元氏县住建局”,是一个附属办公室的编制。在记者的采访中,没有人可以回答当时为什么要再组建这支队伍,但这支新城管队的城管职能弱化却是现实。
7月23和24日,记者连续走访了元氏县数十个商贩发现。这些商贩分为两类:一类是城管认可的小商贩;另一类是没有合法手续,只能偷偷摸摸摆摊的小贩。所谓的认可,即合法的小商贩,根据摊位大小,每月给城管缴纳60元~400元不等的管理费,收费标准没有成文规定,根据目测的生意好坏来判断。对于小商贩而言,用并不算太高的费用来代替被追撵的恐慌,是一笔还算划算的买卖。
“交钱后,哪怕有一些轻微的占道经营,城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对于那些没有合法手续的商贩,又是另一种情况了。”一个商贩说。
来自陕西汉中的黄先生,在元氏县摆摊卖凉皮已有5年多历史。他原本在该县人民路临街卖凉皮,可城管不允许,他不得不摆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子里,虽然他在原地放了一个大大的红色路标,但依然无法阻挡顾客的减少。
但好在,现在的元氏县城管很少会暴力执法,一般是口头教育,甚至很少没收摊贩的三轮车。该县一位退休老干部告诉记者,这与以前的城管不同,以前(被撤销前)的城管局,在县城里飞扬跋扈,经常打骂小贩,民众意见较大。
记者走访中发现,现在的元氏县县城,有城管和没有城管的县城面貌,其本质差异并不大,除了一些关键位置的疏通外,其余地方占道摆摊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当然,采访中也有人对城管持支持态度,“没有城管怎么行?太乱了不好,不方便。”一个老人说。
新“城管”的执法尴尬 依然无法可依
“我们都存在11年了,怎么还是临时机构?”元氏县城管大队原队长张志民说。在元氏县城管大队被撤销命令下达之后,他不服,更加不理解。
在他看来,城管队收停车费的事情县政府早就知道,也是默许的。张志民算了一笔账:“当时,城管大队共有46人,除了我是公安干警编制,其他成员均为临时工。几十个城管队员要发工资,办公场地租的居民楼,再加上日常开支,每个月需要几万元,可县财政每个月才给2000元经费,怎么活?”
《新京报》记者黄玉浩是2009年前去元氏县采访城管被撤销事件的记者之一。据他回忆,当时元氏县城管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政府表彰的奖状,还有县领导与先进个人的合影照。虽然张志民的个人工资不过每月700元左右,但他开着一辆价值20万元的小车,在这个小县城里显得很阔绰。
时至今日,元氏城管早已不是原班人马。甚至记者采访时,一些年轻城管根本不知道2009年发生的事情。元氏县城管大队办公室主任胡东博介绍,目前城管主要领导和大部分队员的精力都放在了市容绿化用地的拆迁上。
胡东博认为,城市不论大小,城管都不可或缺,没有城管对大多数民众来说是不负责任的。对于目前城管队员的编制,胡东博明确表示不是公务员,只能算事业单位。但即使如此,依然有不少城管队员没有正式编制,属于“临时工”。
记者了解到,元氏县一名普通公务员的工资大概为每月1800元,而城管队员的工资不到1300元,对编制的向往,是元氏县很多城管队员的梦想。
胡东博说,执法没有依据,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什么是城管该管的,什么事不该插手,这是一个普通县城城管大队的尴尬。“如果县政府能出台一个条例,规定什么地方可以摆摊,什么地方不能摆就好了。”
前些天,胡东博去石家庄市城管局开了一个交流大会,一个新的理念是建设数字型城管,即像交警一样在主要路口安装摄像头,然后依法处罚,用于城市管理。
“那得500万,对于我们元氏县来说,会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胡东博挥挥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