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五部委通知明确了多项“不得”原则:
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大腕”;
原则上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为公祭、旅游、历史文化、特色物产、行政区划变更、工程奠基或竣工等节庆活动举办文艺晚会;
不得与企业联名举办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向下级事业单位、企业以及个人摊派所需经费,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等原则上不得与地方联合举办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
节俭办晚会习习新风不只吹向Live Show(现场演出),还包括各大电视晚会。早在今年1月31日,原国家广电总局就曾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贯彻“八项规定”,节俭安全办好节日广播电视节目。
在此背景下,不仅原本每年烧钱最狠的跨年晚会数量减少,多家地方电视台也退出了元宵晚会的攀比竞争。又如上海,从年初开始就减少晚会和节庆演出数量并压缩规模。
某省级卫视的晚会导演对本报记者透露,今年该卫视的跨年晚会花费资金600多万元,“节俭令”出来后,他们正在商量今年的中秋晚会以何种形式来办,“前提是肯定要响应中央号召,省钱。”
这名导演此前多次负责电视台的晚会,比如去年的中秋晚会花了一百多万,其中1/3的钱用来请明星,1/3的钱用来布置舞台,还有1/3花在化妆、服装、道具及配舞上。他透露,一般办晚会是入不敷出的。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对于一些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的演出团体来说,企业与政府的演出是他们比较重的收入。某省的旅游集团负责人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其参股投资的一些剧院目前最多的演出是企业与政府的晚会等活动。另一省的剧院在2011年共完成演出近300场,除去企业文艺晚会和单位包场的演出,对外售票只有1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