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婚”越来越“低龄化”?
在刘伟看来,30岁,是他和母亲关系的“分水岭”。30岁是一个标志,30岁以后如果还单着,一般的父母就不会淡定了。
但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个80后看来,父母操心儿女终身大事,防止儿女成为“剩男”“剩女”,很多父母开始提早行动了。从事广告业的黄小姐告诉记者,她从西南大学一毕业,爸妈就开始催促她耍朋友,找结婚对象了。从22岁念到24岁,她现在终于找了个男友。
为什么这么早就开始催?黄小姐告诉记者,母亲的口头禅就是:“再不找好男人都被别人抢光了。”母亲总举极端例子“吓唬”自己,母亲说她有个女同学,46岁了还没结婚,就是年轻的时候没抓紧耽误了。
从事保险销售的薛先生今年28岁,单身,他似乎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逢年过节亲友关于“找对象”的询问,在他看来只是一般的社交话题,他并没有感受到压力。他说,他的父母比较开明,并没有催过他。记者询问他的母亲邵女士,邵女士叹气说,儿子大学毕业6年多一直忙于工作,找对象的事她和丈夫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是平时偶尔问一下,并没有整天念叨。邵女士坦言,30岁的确会是一个心理关口,超过30岁还没动作,自己会更主动催促。
父母“三插手”让子女难以独立
问婚和逼婚,越来越成为80后心理负担很重要的一个来源。武汉的26岁的士司机文海,就因为父母狂轰乱炸式的“逼迫式”相亲而走到武汉市汉阳精神卫生科。医生表示,文海来院时有狂躁、情绪不稳、冲动等症状,为典型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根据文海的医生透露,文海母亲对儿子的溺爱程度超出正常人的想象。除了逼儿结婚,母亲的“关心”渗透到文海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都要管。而个性内向的文海从来不与母亲发生正面争执,长期的压力积累,让他心理包袱越来越重……
“很多80后,现在都面临父母对他们的‘三插手’。”重庆市知名社会学家谭刚强介绍说,由于80后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就很容易将自己对孩子的爱变成宠爱,“对他们的成长插手,对他们的事业插手,对他们的婚姻插手。”
谭刚强认为,父母过多的宠爱,会导致子女的社会功能退化,以及责任心的退化。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很多80后并没有做好独自成长的心理和经济准备,这也使得父母容易对子女形成捆绑式的爱。但是子女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内心有自己成长的需要,一旦和父母的期望发生冲突,就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父母对子女不是管一些具体的事情,而是告诉子女,让他们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你如果放手让子女去接触社会,他接触异性的机会越来越多,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的机会也更多。”(考虑到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系化名) 记者 聂炜昌 实习生 桂天阳 李林瑾 摄影 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