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九年来,浐灞生态区将浐灞三角洲区域发展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同时区域内先后举行了欧亚经济论坛、 F1摩托艇大赛等众多国 际性活动,使之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先导领域。
“一江清流”给渭河“一缕清风”送西安
“以前只在《诗经·秦风》中领略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景色,没想到千年之后,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将《蒹葭》中的景色演绎得这样淋漓尽致”,走过国内外许多旅游景点的旅游达人赵敏说。
而9年前,浐灞生态区成立伊始,区域内却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形势,一是河流污染,年接纳污水量近5000万吨,占西安市污水排放总量的1/6。二是垃圾围城,沿浐、灞河岸有10余处河段垃圾成山,堆放量近500万立方米。三是挖沙成灾,过度挖沙造成浐灞河床严重下切达6米之深,地质灾害隐患严重。
经过9年的努力,一个污水横流、垃圾成山、沙坑遍布的生态重灾区已逐步成为水绿相拥、宜居宜创业的生态新城。近期刚刚获评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也将使浐灞生态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浐灞生态区生态局负责人介绍,目前浐灞生态区已累计新增绿化面积7200亩,形成林地近29000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9平方米;区域负氧离子含量达到2000到6700单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1000单位的标准。
而浐灞生态区内的世博园、国家湿地公园及区域内的桃花潭等,不但每天接待数万名市民和游客,每天还可吸收二氧化碳900吨,产生氧气650吨,年滞留粉尘1090吨,极大地提高了西安市整体空气质量,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园林”。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少恒介绍说,湿地公园水系从灞河引水,经沉砂池、功能湿地净化、水生植物自然降解后回到灞河,日引水量近8万方,是灞河的“生态肾”,湿地公园强化生态涵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八水润西安”战略对“润”的定义和要求。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高俊发表示,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不仅对区域内的水质、气候调节明显,而且由于西安的冬季多刮东北风,湿地公园正好处于西安城市的上风向,加之整个浐灞生态区的大部分植被也在这里,所以这里湿润的空气随着气流进入城区,对西安城市的小气候也会产生良性影响。
为浐灞贴上“国际范”标签
8月31日,2013“环中国”西安站的预热赛暨2013环中国业余公路自行车赛西安站在西安世博园举办。本月,2013年
“环中国”西安赛段将在浐灞生态区举行:13日在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个人计时赛,14日在西安世博园举行城市绕圈赛。届时,将有美国、西班牙、意大利、丹麦、伊朗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支国际职业自行车队参加。这是继2007年 F1 摩托艇世锦赛中国西安大奖赛之后,在浐灞生态区举办的第二次国际体育赛事。参与2013
“环中赛”电视直播的央视体育频道导演说,与前三届城市赛相比,西安浐灞生态区的西安世博园和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景色环境最优美,公路赛道有浐灞河水与赛道相伴,园区赛道有绿树成阴的植被,清澈的公园水地,赛道穿插其间,犹如“人在画中骑行”。
而更为引人瞩目、影响力也更大的是,9月底,两年一度的欧亚经济论坛将如期在浐灞生态区内召开。
一项接着一项的国际性活动落户浐灞生态区,表明了浐灞硬件设施能够满足大型活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浐灞生态区对生态的治理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就在浐灞生态区全力筹备2013“环中赛”、2013欧亚经济论坛的同时,外交部下发了《关于启动西安领事馆区建设的复函》,同意西安在浐灞生态区内启动建设领事馆区,这标志着西安向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又前进了一大步。领事馆的建立,不仅让让普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相应国家的签证,同时也会给浐灞生态区带来巨大的商机。因此,领事馆区的建立,无疑将是给浐灞生态区贴上一个真正“国际范”的标签。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国际环境越来越成熟、区内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项目规划越来越完善,如此种种,正是浐灞生态区对中国梦的全力实践,对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浐灞生态区的庄严承诺。7月29日,省长娄勤俭来到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调研时,充分肯定了浐灞生态区在生态建设及环境提升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希望浐灞生态区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亮丽名片和展示“美丽陕西”的重要窗口。
将生态建设作为立区之本
在总体经济放缓的大形势下,浐灞生态区自加压力,确定了主要经济指标增长50%的目标任务。
截至今年上半年,浐灞生态区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1.22%,增速55.49%;市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8.81亿元,完成年度任务比例70.72%,同比增长48%;实际引进内资37.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58%,同比增长31.54%;实际利用外资3282.8万美元,完成年度目标58.41%,同比增长42.73%,所有经济指标较去年同期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生态是浐灞的立区之本。作为“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区”、全国第一个以生态命名的开发区,西北首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浐灞生态区更是积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在区域经济社会大力发展的同时,浐灞生态区以加快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为出发点,从住房、教育等方面着力解决民生难题,社会事业发展初见成效,正在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和谐发展。
为科学谋划浐灞生态区的未来发展,浐灞生态区未雨绸缪,高瞻远瞩,2013年下半年将按照“抓重点项目,保突破区域,强公司效益,促企业投资”的工作目标,全面实施重点板块开发引领、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确保全年任务圆满完成。
其中,将聚焦金融商务区、商贸园区、总部园区等重点区域,突破平衡发展,集中力量打造成熟城市街区。挖掘两河资源,狠抓生态项目,高标准开展浐、灞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
金融和土地方面,扩大融资规模,盘活土地存量,破解土地、资金等制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城市硬件设施配套,实行精细化城市管理;实施招商引领,坚持项目带动,加强园区建设、规划,引进领军企业,促进产业项目加快发展。
自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区之本,而浐灞生态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使该区域成为西安市民休闲娱乐、生活体验的首选之地,更使该区域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高度认可。今年5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浐灞生态区2012年度“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案例奖”。浐灞生态区代表中国城市建设者在世界面前发出了自己的声音,那就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坚持绿色发展,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座环境优美,园区低碳、产业聚集的现代化生态新城正在西安的东北部华丽绽放。
(信息来源:2013年9月10日《三秦都市报》第A15版 记者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