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女士展示母亲王女士24年的1000元定期存款单。存款到期后曹女士去银行“如约”兑付时,银行告知只能结算近5000元的本息金 本报记者赵航摄
24年前存的1000元定期,按银行说法,24年后可得本息11万元。可当这笔钱今年到期时,本息却变成了近5000元。
最近,湖北、河南、吉林、安徽、陕西等地接连曝出“存单缩水”事件。近年来,银行业不断加大自身改革,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形象日益改善。但为何每当一些银行与储户出现矛盾时,利益的天平往往偏向银行一方倾斜?银行能否改一改“霸气思维”?
据新华社
>>事件
当时月工资仅80她凑出2000存了
最近,湖北省丹江口市民盛忠奎特别郁闷。因为1989年9月,他在当地银行办理两张1000元积蓄,今年到期后本息共22万元。当他到银行取款时却被告知,存单已失效,只能兑现8400元。其实,在24年前办理类似“翻百倍”储蓄业务的人很多。据了解,仅在丹江口市就有70多人。陕西也有类似情况。
1989年9月,王女士看到银行营业厅门口竖着一份海报。“大概就是说,办理定期存款,期限24年,存款1000元收益是11万元。但必须存24年,期间不能取。”当时,王女士一个月的工资才80元。“突然有一个投资项目能将1000元在24年后变成11万,我连想都不敢想。”王女士下了狠心,拿出2000元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办理24年1000元定期存款业务。她觉得眼前苦一些无所谓,等到这笔钱到期,至少女儿将来有了生活保障。
张女士也是1989年9月在银行营业厅看到宣传海报后凑了1000元存了。“这事要是风险投资人给我说,我连信都不信。可这是国有银行的承诺,谁能不信呢?”
今年9月26日,张女士这笔存了24年的1000元定期存款到期。一大早她带着银行卡和泛黄的存单,去某银行营业厅,但她没有如愿地领出11万元本息。营业厅工作人员让她和上级银行联系,而上级银行的相关负责人计算出的本息只有近5000元,王女士两份1000元存款到期后也只能领到本息近1万元。
>>回应
银行:该类存款早被央行叫停
昨日,记者和两位储户再次来到了某上级银行,银行称24年前确实有“存1000元24年定期,到期后本息11万元”的项目,但该项目早已被央行叫停。目前按照政策,这1000元的定期存款,本息不到5000元。该行工作人员并未告诉记者本息的具体算法,但他们也表示,目前正在统计此事涉及的储户人数,将第一时间上报给上级单位,积极协调处理此事。
>>释疑
本息11万怎么缩水成5000元?
好几个存款期限组合算出来的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1988年下半年,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超过储蓄存款利率,形成了存款负利率。从1988年9月起,银行开办人民币长期保值储蓄存款业务。为争夺存款资源,各家银行开展竞争,甚至开办超长期存款,最长的达到30年。但由于保值储蓄利率偏高,开办程序不一,为避免混乱,央行又于1989年10月紧急叫停超长期保值储蓄业务,要求各银行进行清理。
“当时信息传播落后,一些储户都不知道这一业务取消的信息。此外,当时储户个人信息登记不全也使得银行无法及时联系到储户,最终造成现在的问题。”一位业内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据该人士介绍,1993年《储蓄管理条例》实施,最长存款期限8年也被叫停,改为最长期限为5年。这笔24年的超长期存款目前实际上是,先存了8年定期后本息合计转存为三个5年定期,最后是一个1年定期。24年期存款总计按照“8年+3×5年+1年”的存款期限组合分段计息;同时,各阶段的本息合计按照自动转存方式,转存到下一个存款周期。
“在此期间央行多次降息,直接影响了这些储户收益。”该人士称。
类似事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