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专题资料库

  据新华社电 本可兑付22万元,银行却以失效为由给8000元打发;存款26年利息不够交管理费,反欠银行钱……类似事件最近在多地银行频繁上演。人们不禁要问,当前的金融改革之下,一些银行能否改一改“霸气思维”?

  多年存单说失效就失效

  日前,湖北省丹江口市民盛忠奎满心欢喜到银行支取到期存单。1989年9月,他在当地某银行办理两张1000元积蓄,24年到期后本息共22万元。当他到银行取款时却被告知,存单已失效,只能兑现8400元。盛忠奎的遭遇并非个案,湖北、河南、吉林、安徽……最近,全国多个地方接连曝出类似事件。

  即便如此,银行的解释仍“证据确凿”。某银行分行一位负责人介绍,1989年,个别银行为吸纳存款开办长期保值储蓄业务,但随后由于风险过大被央行叫停,银行就用广播、报纸、电话或客户经理寻访等方式通知客户。但盛忠奎说,20多年来,从没有人通知他业务已停止。其实,在24年前办理类似“翻百倍”储蓄业务的人很多。据了解,仅在丹江口市就有70多人。而今年正好到了兑付期,许多人珍藏多年的存单都已失效,将面临无法兑付的困境。

  “霸气思维”哪来的?

  武汉一老人26年前办的存折,有75元余额。2005年起,银行每年收取12元小额账户管理费。但老人一年利息不到12元,取款时被告知还欠银行的钱。

  更让人费解的是,15日,广东一老人中风无法行动,儿子代替到农信社取钱,信用社要求老人亲自来,病重的老人被拉到信用社不久,就不幸猝死。这一幕几天前也发生在西安。身患白血病和癌症的西安75岁老人徐万发被急救车送到银行,5名医护人员用担架抬着去按指印,重设密码。

  类似的“霸王条款”一直是投诉的热点。还有网友盘点出银行的“双重标准”:ATM机取出假钱,银行无责;网上银行被盗,储户责任。同样一个储户取款时,钱被机器吞了,被告知要等两个工作日;而机器多吐了3000元,客服立刻赶到现场处理。这种对待银行和储户利益的差别化“重视”,让许多人无法理解。

  专家:先除垄断“毒瘤”

  不难看出,造成国有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备受诟病的根源在于垄断。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垄断制度确保了银行能够获得高额利润,怎会俯下身去搞好客户关系呢?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完善法制法规,加大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利益。根治银行业的傲慢病就必须切掉垄断毒瘤,破除现有垄断格局,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增强消费者的选择机会与博弈空间,银行业服务民生才不是一句空话。

编辑:王秋阳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