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朱永新

  人物简历:

  朱永新,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他是中国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曾被评为“中国教育60年60人”、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等。

  9月初,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拟规定每年9月28日的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

  这个日子对朱永新并不陌生。

  从2003年一直到今年,他连续11年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上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而时间也是定在9月28日这一天。

  日前,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教育家朱永新。

  朱永新认为,孔子作为在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中国人,目前没有专门的纪念节日是不可思议的。

  由于国家对新设节假日的严控,“国家阅读节”的设立虽然暂时没有成为现实,但是9月28日应有一个重要的纪念节日这一理念,在朱永新的长期呼吁下亦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

  朱永新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唤醒过程,他希望能够借此唤醒国人直面我们民族的阅读危机。将教师节改到9月28日,也是一件好事。这亦符合他唤醒的理念,可以让大家从深层次更加关注中国教育,而他推广的“全民阅读”亦是对教育诸多顽疾的一服良药。

  对教育频频发声,说自己的观点

  在和朱永新接触前,记者曾拜读过他的《中国教育观察》、《中国教育评论》、《写在新教育边上》等几本书,关注了他很久,感觉他就像是一个为教育而生的人。

  一是他对中国教育频频发声,不但切中要害,而且用语朴实,并非官场中人常用的“官话”。他还因此获得了“大炮”的称号。标题党喜欢用“炮轰”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他只不过说了自己的观点和真话而已。

  二是他不仅坐而论道,更起而行之。朱永新特别喜欢《管理大师德鲁克》一书中的那句话,“仅仅凭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你能够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于是,他很早就走出书斋,不仅走到了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也逐渐走到了阅读推广的第一线。

  2002年,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朱永新在全国发起了新教育实验活动,目前在全国已有37个实验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数量达到了1726所,参与教师和学生200万人。如今的新教育实验活动,早已走出苏州,在全国掀起燎原之势。

  新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基础就是阅读。关于阅读,朱永新有五个重要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

  现在谈观点的人很多,记者感兴趣的不仅是他的观点,更是支撑他观点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他的身份和阅历。这里所说的“身份”,不是简单的什么职位,而是一个多种身份的“杂交”。

  朱永新并不是一位“纯”学者,他集教师、官员和研究者三种角色于一身。除了研究者的身份之外,他曾当过苏州大学的教务处长、苏州市副市长、全国人大常委,现在又是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还是民进中央副主席,在更高的平台上参政议政,有着很大的话语权。另外,他还担任着苏州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对教育发表观点的时刻,而朱永新这种独特的身份和阅历,使得他的观点更加务实和深刻。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更大的视野,跳出教育看教育,往往看得更准。

  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可以浓缩为为了一张好文凭。有了好的文凭就可以找一份好的工作,找一份好工作是为了一份好薪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以要上好的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是好的幼儿园。朱永新认为,这是我们教育本身出了问题,是教育的一种病。

  他十几年来推进的新教育实验改革,就是希望治愈教育的这种病,为此,他找到了一个好方法,或者说好抓手,那就是阅读。他特别喜欢他的另一个身份:国家全民阅读形象大使。所以,推广全民阅读不仅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使命。他也因此被称为推广全民阅读的“第一人”。今年9月28日,“书香长安诵读三秦——首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拉开帷幕,此举就是陕西响应朱永新的倡导而举行的。

  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推进全民阅读”的号召,这是“全民阅读”第一次被写进了党的工作报告。

  如果孩子只看教科书,是精神发育不良

  阅读,这看似一个很私人化的事情,为什么让朱永新如此关注?而且还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其中缘由在哪?

  华商报:把教师节改到9月28日,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朱永新:最近国家在征求意见,准备将教师节改到9月28日,我很赞成。一方面,可以纪念孔子这位伟大的先贤;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这些都是对教师节内涵的一种丰富。我国台湾地区也是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作为教师节的,这样两岸的教师节可以统一起来,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纪念孔子的节日。

  华商报:9月28日,对你来讲,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朱永新:是的。因为我已经连续11年提出,要把9月28日作为国家阅读节。我在苏州做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市长的时候,把9月28日作为了苏州阅读节。我们新教育实验的学校也是把9月28日作为我们的书香校园节。9月28日作为教师节之后,有可能的话,我想是不是也可以把9月10日作为阅读节,继续把它保留下来。当然,这需要国家来决定。

  华商报:现在节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再去设一个?

  朱永新:呼吁建立阅读节,是鉴于对中国的阅读现状和阅读对于我们这个民族重要意义所产生的,也是希望能够借此唤醒国人直面我们民族的阅读危机。我觉得,节日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仪式和敬意。当一件事情受到冷落的时候,它需要不断被唤醒。设立节日,就像起床的闹钟一样,提醒我们该起床了。

  华商报:你的意思是说,现在阅读受到了冷落?

  朱永新:我举一个数据: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却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我觉得,中国人的阅读信仰在今天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是消失的危险。很简单,现在很多人对读书持怀疑态度,觉得读书无用;另外,读书的人中,真正有阅读信仰、相信阅读价值、愿意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阅读信仰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信仰的缺失。现在最有阅读基础的学校,可以说也已经远离阅读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真正的阅读是受到排挤的。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享受到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我因此也提出了一个观点: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华商报:会不会有人说,在学校不就是读书嘛,教科书教辅书不也是书吗?朱永新:教科书教辅书当然是书,而且也是最基本的书,我曾经有个比喻,说教科书跟母亲的乳汁有同样的作用,对孩子来说,营养丰富,安全又容易消化。但如果我们的孩子三四岁还在吃母乳,那肯定是发育不良。同样,一个孩子如果只看教科书教辅书,那一定是精神发育不良。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

  华商报:你曾提出一个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你的理解是什么?

  朱永新: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是否引起大家的关注:我们躯体的成长大家可能很清楚,但每个人的精神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智慧又是怎么样来到我们的心灵?如果说,躯体的成长更多的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那精神的成长却不完全依靠这些,否则鲁迅的儿子就是文学家,爱因斯坦的儿子就是科学家了。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必须要重复他们祖先几千年来不断重复的这样一个历程,也就是精神从空白到逐渐聪明,到最后成长为一个真正有知识、有灵魂的人。这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类的无奈之处。伟大之处是因为只有人类拥有文字,而文字可以把人类最重要的思想和最重要的智慧记录下来,保存下来,传承下来。无奈的是,每个个体只有通过重复阅读这样一种方式,才能把这些思想和智慧变成我们这一代所拥有的财富。否则图书馆的书再多,你家里书房的书再多,也不属于你,不阅读,书就是一堆废纸。

  这些思想和智慧,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被激活,而真正地拥有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阅读的力量。

  华商报:我看你喜欢说一句话:改变,从阅读开始。

  朱永新:是的。阅读不能改变我们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可以改变我们的长相,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象和品质,可以让人更加美丽。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看风景。一方面看自然的风景,一方面看精神的风景。但看风景也要学问,阅读可以让你在有限的时间中欣赏无限的风景。行万里路如果没有读万卷书作为背景,你走了也是白走。李白的月亮跟我们看到的月亮是不一样的,因为李白的底蕴和我们不一样。你知道的背景越多,知识储备越多,你对自然的认识也就越深刻。

  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赤条条离开,所有的东西你都带不走,但是有一样你可以带走,因为那已经属于你的心灵,那就是精神的财富。所以,阅读可以让你拥有精神的财富,可以让你成为一个真正富有的人。通过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接近人生的梦想。在这里,我特别想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童年时期的阅读。华商报:为什么着重强调这一点?朱永新:因为人阅读的兴趣,精神的饥饿感是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的。我曾经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还是一个黑匣子。儿童时期对我们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可能我们还不清楚。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儿童时期所学的东西对人来说刻骨铭心。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对一个孩子来说,特别是在14岁以前,读什么东西对他们至关重要。因为那时的孩子心无旁骛,完全对世界敞开心扉。人的一生有很多关键时期,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所以千万不要忽视童年时期的阅读。

  没有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创造力没有竞争力的

  华商报:11年来,你一直呼吁全民阅读,要把阅读作为国家战略,要建立国家阅读节,会不会让人感觉有点小题大做了。朱永新:我觉得并不是如此。阅读虽然看起来是个体行为,但每个个体的行为最终形成了民族的力量。因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在他精神的力量,而精神的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阅读的力量。

  华商报:能举一个例子吗?

  朱永新:我经常讲犹太人的故事。在以色列本土,大概是600多万犹太人,全世界犹太人加起来也就是3000万人左右,比陕西的人口还少一些。但你看,犹太人产生了多少世界级的人物,比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卓别林、毕加索、基辛格、斯皮尔伯格、摩根、洛克菲勒、巴菲特……从科学家到艺术家,从政治家到金融家,所有的领域都有犹太人的身影。拿诺贝尔奖来说,1901年到2001年100年间,一共出了680个诺贝尔奖,其中犹太人拿了128个,差不多占20%,也就是每5个诺贝尔奖得主就有一个是犹太人。特别是经济学奖,36.8%是被犹太人拿走了。在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只占美国总人口2%-3%的犹太人约占一半。在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四分之一……

  华商报:这跟阅读有什么关系?朱永新: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据统计,平均每45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每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犹太人家里面可以没有高档的家具,但是不可能没有书橱。他们对书的态度不亚于宗教。孩子生下来,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上一层蜂蜜,让孩子觉得书是甜的。从犹太人的故事,犹太人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没有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创造力没有竞争力的。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依然处在“离线”状态

  华商报:你怎样看待“读屏”时代的所谓的阅读?

  朱永新:我们这个时代被电视、电脑和手机这“三屏”所包围,当代人很多的阅读量很大程度上是这种“读屏量”。但我们所提倡的阅读,不是这种“浅阅读”或者“轻阅读”,而是书籍的“深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现在依然处在“离线”状态。

  华商报:很多人会说,整天这么忙,为房子,为孩子,为生活,没时间看书啊。

  朱永新:包括很多官员也经常跟我讲,实在太忙了,眼睛一睁忙到熄灯,不是开会就是出差,哪有时间阅读。我说你有时间吃饭吗?有时间和朋友聊天吗?我觉得,重要的事情一定是有时间的。那些搓麻将的人,再忙再累,也总会找时间去搓麻将的,而且乐此不疲。如果阅读就像吃饭一样,是你的生活方式,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还没时间吗?少看一次连续剧也可以吧,少喝一顿酒也可以吧,生活中学会说一个“不”字,可能就会给你赢得一个晚上。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华商报:你最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朱永新:传记类的书。伟大的传记是非常重要的、正能量的书。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故事,从摇篮到坟墓,不就是一个故事吗?不就是一个连续剧吗?这个连续剧的主人公就是你自己,作者也是你自己。为什么有些人就能把故事写成一部传奇,有些人就做不到?读传记类的书,和这些伟大人物进行对话,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来充实和丰富自己,我认为,这是书写生命传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报记者秦子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