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凌晨,王寺街办周吴村一家保温材料厂。检查人员进入厂房时工人们正在干活,厂房内充满刺鼻气味本报记者董国梁摄
2日凌晨,咸阳市秦都区沣东街办一家保温材料厂。烟囱里火光冲天,空气中飘着黑色的小颗粒本报记者董国梁摄
岩棉:采用玄武岩、白云石等为主要原材料,经高温熔融后,由高速离心设备制成的人造无机纤维,具有极强的保温防火性能。
本报讯(记者郝蕾)趁着夜色“掩护”,两家十几年前就被明令禁止的“土法岩棉厂”仍在生产,没有任何收烟、除尘、脱硫设施的作坊,向空中直排浓烟。
在两家作坊共逗留了一小时,记者和多名执法人员已感到鼻腔不畅,出现了嗓子疼、咳嗽和呕吐的症状。
凌晨1时黑作坊四个烟囱直排黑烟
11月2日凌晨1时,浓重的雾气中,省环保执法局执法车辆在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王寺街办的周吴村巷道内拐了好几个弯,找到了前几天夜查时发现的一处作坊。这里铁门敞开,厂房里机器轰鸣,远远便能看到两层楼高的冲天炉在夜空中冒着火光,即使有深夜的雾气作掩护,也能看到随着火光冒出的浓烟。刚进入厂区,一股刺鼻的硫磺气味扑来,数十名戴着帽子和口罩的工人正在厂房里忙碌,厂区内污水横流,未使用的煤炭和烧过的煤渣随意堆在厂里,只留下了1米多宽的走道。厂区堆积了很久的岩棉絮早已呈黑色,挂在厂房顶棚,围墙边、冲天炉四周,时不时随风飘落。执法人员发现,这家名为建强耐火材料厂的工厂是一家土法生产岩棉防火材料的作坊,这种用石块和焦炭熔化后经吹风拉丝压制成为岩棉的“土法”企业,早在1996年就被国家要求停产取缔。
四个烟囱将不经过任何收烟、除尘、脱硫工序的黑色烟气排向空中,岩棉棉絮、粉尘在空中飘浮,空气污染严重;石块、燃煤和煤渣等废料露天堆放不覆盖,废水通过渗坑直接渗漏到地下,噪音污染严重……“这样生产,排出的各种有毒有害污染物,不知道要超标多少倍。”省环保厅应急中心主任庞涛说。
执法人员发现,该作坊没有任何生产经营手续,更没有任何环保设施。在执法人员的要求下,企业现场停产,庞涛说:“我们将尽快将此情况反映给当地环保部门,要求取缔关闭。”
凌晨2时接最后通牒作坊仍在生产
凌晨2时,执法人员又来到咸阳市秦都区沣东街办胡家村内的“神秘”作坊。
记者发现,这个院落显然经过“改造”:大门封得很严实,足有3米高,院墙也加高到4米左右,即便如此,院内两三层楼高的冲天炉冒出的火星也看得很清楚,浓烟在夜色中顺风飘出去十多米远。执法人员敲了十分钟门,也没人应声,直到执法人员翻墙叫人,他们才勉强开门。
这家瑞丰保温材料厂也是一家岩棉加工作坊,尽管才经营了半年,但厂内的环境非常差,工棚四面挂着的岩棉棉絮早已乌黑,地面泥泞不堪,煤渣、石块、棉絮胡乱堆放在地上,和污水混在一起,但工人似乎并不介意,面对执法人员的检查,头也不抬地继续工作。
“你知不知道这样生产污染环境?”面对执法人员的询问,企业负责人表示“不清楚”,但随后称,10月18日,当地环保部门来检查过,并要求工厂负责人写下保证书,承诺在一个月内取缔关门。从当晚的情况来看,在当地环保部门下了“最后通牒”后,这家工厂仍没有清理和停产的意思。收到省环保执法局的通知后,11月3日上午,当地环保部门已彻底取缔关闭了这家作坊,并捣毁了生产设备。
“这些工厂大多在晚上11点多以后才开始生产,白天厂子里没任何动静,一般人们很难发现。这里距离西宝高速公路不足500米,我们也是偶然在高速路上发现了半夜冒着火光的工厂。”执法人员王高惕说。
警惕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