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
南方雾霾四大“元凶”
“元凶一”:大气颗粒物传送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得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庄国顺指出,大气颗粒物污染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局部的问题,更是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问题。庄国顺说,“比如从中东传到新疆再传到上海,形成雾霾直接影响局部地区空气质量。它还能传到整个太平洋上空、美洲上空,在它传输的过程当中,人为排放又添加了很多东西,继续在大气里产生化学反应。”
“元凶二”:二次污染源
与京津冀地区相比,此次长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更呈现出复合型污染特征,且“二次污染”占比较高。资料显示,当前国内许多省市监测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均是经过十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而形成的“二次源”。
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建民说,“二次污染”是指汽车尾气、燃煤等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空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进一步转化为硫酸盐、硝酸盐等颗粒更小的污染物,能对人体造成更大危害。
“元凶三”:湿度饱和
在相对湿度饱和的条件下,大气颗粒物会吸水膨胀产生凝固,导致空气污染持续累积。庄国顺介绍说,相对湿度达到90%—92%,细颗粒物的体积会膨胀到8倍以上,“一膨胀,就形成灰蒙蒙的一片,像个大铁盖一样罩在城市上空,这就是为什么在人口密集和工业、交通排放量大的城市,更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元凶四”:静稳天气
南方长时间的“静稳天气”和“辐射逆温”,也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快速扩散。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新认为,在没有强风雨天气的前提下,今后南方地区重霾天或将成为常态。
应对雾霾
超级计算机上阵
以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为支撑平台的“我国雾霾监测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研究”近日启动。这项研究致力于实现全国、区域、城市联动的雾霾预报与预警,将建立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出现强雾霾时的应急减控对策系统。
“雾霾的形成是一个大区域、多物理过程,不同大区域之间的雾霾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它还涉及大气物理、化学、生物、陆地与大气耦合等多种因素。”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部长孟祥飞博士说,研究者们将在超级计算机上综合各项实际影响因素,建立数值模拟模型,把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对照后修改、完善模型,可望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最终实现用模型精确预报雾霾的发生和形成。
晨报记者 吴婷婷
综合新华社、央广报道
相关新闻
部分空气净化器
虚标适用面积
晨报讯(记者张璐)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最近遭遇持续的雾霾天气,不少商场中的空气净化器也随之“卖断货”。然而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昨日报道称,市场上相当一部分净化器虚标、不标适用面积等指标,而这些指标与净化能力息息相关。同时,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购买小型廉价低质的净化器。
报道称,上海市质监局日前发布生产和流通领域空气净化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涵盖上海、江苏、湖南等地19家生产企业的20个品牌。经检测,20批次产品除菌率等强制指标全部合格。但同时发布的另一项空气净化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却显示,不少产品虽然国家强制性标准达标,但在国家未作强制性规定的适用面积、能源效率等级等环节上却露出“马脚”,有利用标准漏洞,夸大产品功效之嫌。
经检测,20种产品有7种根本没有标称适用面积。还有5种样品虽然标称了适用面积,却没有达到标注值,包括飞利浦、亚都等品牌。专家称,不标适用面积既能降低成本,也能提高销量,但是企业的这种行为对消费者合法权益却是一种侵害。业内专家称,目前针对空气净化器产品的国标还不够完善,现在相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已经开始,像适用面积、甲醛等气态污染物明确的判定指标和检测方法有望纳入标准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