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干预要算笔账
人工消霾成本高昂。目前人工增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用飞机把干冰等冷却剂撒播到云中,使云内温度显著下降,细小的水滴冰晶迅速增多加大,迫使它下降形成降水。二是利用火箭、炮弹把化学药剂打向高空,轰击云层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云滴与云滴发生碰撞,合并增大成雨滴降落下来。
据介绍,一次飞机播撒成本可高达几百万元,包括飞机租用费、播撒设备等硬件费用,还包括地面监测、人力资源等几十项,其中直接作用于云层的催化剂一次就要40万元。
人工增雨所用的火箭弹一枚价值在4000元左右,人工增雨火箭发射架价值在20万元左右。火箭弹属于军火,运输费、押送费、保管费、发射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还没有算上分析处理数据等背后工作人员的付出,间接投入不好算,也算不清。
网友质疑增雨消霾
政府人工消霾,对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好消息。最近两天,人工消霾成为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有网友抱有期待:重污染天人工增雨,希望早日重见蓝天。但绝大多数网友的看法是治标不治本,应把钱和精力用在治理污染源上。
网友“爱玩天气的小孙”说,人工增雨只能借力打力,气象或许可以有所作为,但大气环境的治理还需把重点放在源头。如果没有合适的云彩,再好用的催化剂也打不出明媚的蓝天。网友“吾正浪费一生”说得更明白,人工消减雾霾的最佳办法只有两个:一是政府要下决心抓好全社会的减排工作;二是政府要下大力气抓好生态绿化工作。唯有如此,雾霾才能渐渐远离我们,重见蓝天。
还有网友说,“为什么听到人工消霾,突然就有被忽悠的赶脚(感觉)?”降雨除霾就是用雨来清洗城市,水少了洗不干净,可天上的云也不是要多少有多少;水多了城市下水道又不行,灰尘落在地面,有水就是和泥,没水重新扬起,压根就是个治标不治本的法子。还有网友说,怎么想这事都匪夷所思,人类制造出来的雾霾,再用人的方法去解决。不断的加法会带来什么结果?网友“公民张学民”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人工催雨,传统的碘化银?过多应用,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超标,无异于用拖完厕所的墩布擦餐桌。
【相关链接】
荷兰
“电子真空吸尘器”
荷兰人罗塞加德发明的一项技术,利用铜线圈通电制造静电场,以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实现局部除雾霾效果。
根据罗塞加德的设想,把一些铜线圈埋置在城市公园的草坪等场所地下,通电后形成一个弱静电场。借助这一静电场,飘浮的一些雾霾颗粒将被吸落至地面,从而在空中辟出一片“空气清新”的区域。同时,落至地面的颗粒物易于收集清扫。
罗塞加德说:“原理类似于大家用一个带静电的气球去吸附毛发。如果大家用这个方法处理雾霾,制造静电场,吸附或磁化雾霾,待雾霾颗粒物落下,便能清扫,就像吸尘器。”
罗塞加德与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开展这一项目,专家也肯定其技术上的可行性。研发仍在继续,可能需要至少一年时间才能实际验证。
英国
胶水粘雾霾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自去年开始,伦敦又搞出一种新花样——耗资约200万元人民币的“胶水计划”。
胶水计划是在伦敦市内污染最严重的玛丽勒博路与上泰晤士街等15条街道上,投放一种由醋酸镁和醋酸钙构成的灰尘黏合剂(原理类似于胶水),该黏合剂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微尘。防止它们四处飘浮并进入人们的肺部。研究显示它能降低10%至14%的PM10颗粒。
这种粉尘抑制剂无法“捕捉”像一氧化碳这样的气体污染物,而是用来收集对呼吸系统非常有害的、来自汽车和工业生产过程的细小微粒。目前,这种“污染胶水”的主要吸附颗粒为PM10,对PM2.5的作用并不明显。据报道,使用这种“胶水”旨在提高空气质量和公众健康,并非抗击气候变化。
原标题:“人工洗天”花钱多收效小编辑:张锡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