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孩子们常说:妈,我渴了。妈,我饿了。妈,我衣服呢?妈,买好吃的了吗?而跟爸爸永远就一句话:爸,我妈呢?上大学时,给父亲打电话多了一句,“爸,我没钱了。”
现在常年漂泊在外的你,偶尔打电话回家,如果是父亲接的,会怎么说呢?
直接型
杜先生,27岁
“爸!我妈呢?”
27岁的杜先生在西安工作生活,父母都在宝鸡老家。杜先生特别想家时,会给母亲打电话。“嘟嘟……”几声过后母亲并没有接。无奈杜先生又搜了一下父亲的电话,嘟了一声就接通了。
“喂,爸。”“喂,儿子。”
“我妈呢?电话打不通!”“……”
放下电话父亲暗自垂泪:“孩子啊,老爸也是陪你到大的,你小时逛公园骑在脖子上,有时撒尿撒到背上也不嫌,爱你不比你妈少,为啥你不能多和爸聊聊呢?”
杜先生说,自他有记忆起,就是妈妈主外爸爸主内,妈妈性格外向爸爸不爱吭声。所以回到家就去找妈妈了。工作后家里来电话也是妈妈主讲,父亲旁听,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有啥事儿都和妈妈说。“虽然知道爸爸也在一旁听,也知道爸爸很想念我,但每次和爸爸一通话我就不知道该说啥了。”杜先生说。
积极型
毛女士,25岁
不要吝啬对老爸的爱
25岁的毛女士是家里的独生女,她毕业后一人在外地工作。
“上大学那会和爸爸讲电话不知道要说什么,那会儿觉得老爸好像也不在乎我说了啥,每次都是和妈妈大聊特聊。”毛女士说,“工作后,有一次我妈错把我和她的QQ聊天记录发到我的对话框里,我才知道每次爸爸都会让妈妈把和我的所有聊天内容都要复述给他。那晚我反思了很久,第二天就建了个QQ群,只有我和爸爸妈妈,以后我和妈妈有什么都会在群里说。”
知道爸爸喜欢政治和体育话题,所以毛女士每次回家都主动和爸爸聊这些,有什么事情给老妈说完之后立刻再和老爸聊一会儿。现在和爸爸在一起就没以前那么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