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6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小年已过,大年临近。但无论在都市还是乡村,人们听到最多的话却是: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过去的人咋过年?如今的人年咋过?本报记者走访陕北、关中、陕南的数个地方,完成了这份陕西年俗乡土调查,帮很多遗忘了春节礼仪的都市人,甚至新一代的农村人,感受春节的灵魂,回味年的味道。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已经成了一种信条。奔波了一年,各种孤独、苦闷、劳累、憋屈都需要找一个时间,找一个由头,来倾诉、排遣、消除。于是临近年关,最忙碌的地方就是中国的路。城里的路、乡村的路,高速公路、羊肠小道……匆匆地走在上面的都是归心似箭的人们。

  过年,是种情愫的载体

  春节为什么要回家,不回家不行吗?提出这样问题的人恐怕不多。是啊,就这几天假,为什么都要挤着抢着,哭着喊着要回家?其实问中国人这个问题,就像问人为什么要吃饭一样,根本不需要答案。因为春节对中国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愫,成为一种沉淀在基因里的信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落叶如果没有归根,那就成了一种浓烈的乡愁,就要血泪吟咏“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种文化基因是几千年的历史赋予中国人的。

  过年这个概念最初是怎么来的,估计已无法考证,只能从传说中寻找蛛丝马迹。传说虞舜时期已有过年风俗了。舜继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冬至之日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做岁首。这可能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中国历朝历代春节的日期也有所不同: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规定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为岁首“新年”,称“元旦”。岁月如梭,百年一瞬,政令俨然已成新民俗。而今两相参照,元旦作为基础的公历,更多侧重国家运转与各类恢宏;春节以及其承载的传统情愫,则退归到民间与社会更私人的层面。

  几千年里,过年的习俗也在发生着变迁,但永远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百般期许,对故人的思念。作为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回家过年,除了看望难得见面的亲朋好友外,还有个让人牵肠挂肚的原因,就是给已经亡故的亲人烧纸,清理一下先人坟茔的荒草,走一走故乡的小路,看看老房子门前的小树又长高了几许……每当此刻,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脚踩在大地上的人,是一个心有所归的人。

  冥冥之中,这仿佛是一种召唤。或者说,故乡仿佛有个磁场,不管我们离开有多久,离家有多远,我们仍然在与她产生感应。

  礼仪,是种存在感

  记得小时候,过年除了在门上贴大红的春联外,还要在灶上、牛槽上都贴上吉利的话。还有一些习惯,比如对联一贴上门,讨债的就不能继续上门;比如叫花子上门讨饭不能拒绝,正如谚语所说的“叫花子也有三天年”;比如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夜”;进入腊月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骂孩子,还要给孩子压岁钱……

  春节,在不知不觉中被人格化了,我们的文化习俗里,有了一种对“年”的敬畏,形成了许多的仪式与禁忌。

  从这些春节“讲究”的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灵魂,在除旧迎新、团贺喜庆的含义之外,还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只有在与天地和谐共处的气氛中,人们从世间感受到的欢乐才更真切。温习这些关于春节的礼仪,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产生一种存在感。

 [1] [2] [3] 下一页

编辑:手瓜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