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9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案例

  银行员工微信卖产品

  “10万起,两年共收益13%,谁要赶紧说,明天可能就结束了。”昨天,西安市民小方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位在西安某银行工作的朋友发了这样一条消息。13%的收益,比互联网理财产品高出不少,小方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同事。

  小方也暗暗后悔,自己去年5月存的5年定期收益5.25%,当时觉得挺不错,但现在看来跟13%没法比。听这位朋友讲,银行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有揽储任务,“如果有人买理财产品一定要找我”。

  市民:“网贷收益高,没法不动心”

  “我是公积金按揭贷款买房,需要贷款15年共27万元,要付15万利息。本来我手头的钱可以付清全款,但我觉得不划算。”西安市民刘女士说,“如果我把27万元拿来投资,就算是存定期,15年的收益也能达到20万。”

  刚开始,刘女士把这些钱存了银行定期,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她发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超过定期利率的比比皆是,于是开始买理财产品。这两天她又开始关注网贷,虽然风险高,可14%-18%的收益太吸引人了。“我是一个谨慎的人,平时开通网银的账户都很少存放过多资金,但眼睁睁看别人投网贷赚高收益,没法不动心。”刘女士笑着说。

  反击

  银行版升级余额宝“试水”

  在互联网理财产品咄咄逼人的情势下,一些银行也开始了“反击”。

  以某银行试点推出的一款理财产品为例,其近一周年化收益率为6.131%,购买门槛为1元起购,整元购买;并且支持24小时购买和赎回,赎回资金实时到账。该产品的显著特点在于每天的最高买入和赎回金额上限远高于其他互联网理财产品,高达3000万元,此限额内赎回资金都可实时到账。

  除推出新产品外,银行还“无奈”地限制客户每日购买理财通、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额度,延缓存款流失速度,可谓用心良苦。 网易

  提醒

  互联网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互联网金融和银行“抢”客户给市民带来了高收益,但得到实惠的同时还要防范风险。

  以上述13%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说,两年收益13%,也就是说一年6.5%,而且这钱两年内不能动,和普通定期存款比,收益确实高,可上网的人都知道,如今收益更高的网络理财产品比比皆是。

  曹磊提醒说,互联网金融具备一定风险,而且相关产品的合规性及风险性也开始出现。用户在涉足时要考虑企业资质、产品风险等。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陈蕾黄涛采写

编辑:李晓飞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