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三
是什么形成了这次雾霾?
市环保监测中心通过对PM2.5成分的实时监测发现,在此次重污染过程中,成分最高的还是有机物、硫酸盐和硝酸盐三大类污染物,各占20%多,在PM2.5浓度里占到了60%多的浓度水平,也是形成重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张大伟进一步解释,从这三大类污染物的来源看,硫酸盐主要来自燃煤,北京正处于采暖季,有很多煤炭燃烧后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同时也会直接排放一部分硫酸盐,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在高湿度的情况下,转换生成PM2.5;而硝酸盐则主要来自于煤炭、石油的燃烧及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从总体来看,硝酸盐在这次污染中的比例也是相对较高的;至于有机物,则包括煤炭的燃烧、石油类的燃烧等,主要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还有就是露天垃圾焚烧、餐饮油烟、化工生产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也会形成有机物的前体物,之后在空气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有机物。
从此次重污染的过程来看,主要的污染成分和来源还是燃煤、机动车、相关的工业生产过程及日常生活排放的有机物等。
追问四
应急预案落实了吗?
自《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实施以来,这是本市第一次启动黄色和橙色级别的预警。在应急过程中,市级、各部门、各区县共出动105个督察组及时跟进,深入督查,各司其职。不过,在预案措施的落实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城乡结合部存在露天烧烤和焚烧垃圾行为,个别工地扬尘措施不到位,个别燃煤锅炉还存在超标排放的情况。市环保局副局长姚辉表示,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已责令相关单位整改,如锅炉超标排放的单位将接受高限处罚。
姚辉透露,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应急指挥部将根据这次“实战”情况,总结经验,寻找不足,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的落实。
追问五
应急措施起作用了吗?
张大伟表示,针对应急措施对空气质量产生的效果,从定量的评估分析上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科学手段,但从定性上来看,其积极的效果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在发生持续性重污染期间,大气环境扩散条件非常差,污染物扩散能力基本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维持原来的排放水平,那污染物浓度肯定会持续快速升高。而在采取措施以后,污染物的增幅速度和最后到达的峰值,都会有所放缓和降低,这也是采取重污染应急措施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
“在极端的气象条件下,重污染应急过程实施了各种限制减排措施,根本是为了减缓污染物的积累和污染的加剧过程。”姚辉说,在应急状态下采取减排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但更多的功夫还应下在平时,只有严格按照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84项任务落实各项污染减排措施,才能保证最终实现空气治理的目标。(骆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