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市宝塔区贯屯卫生服务中心因为没有专业人员操作而被搁置不用的医疗设备
与县城医院遭遇“医荒”不同,很多偏远地方的乡镇卫生院,缺医生,更缺病人,唯一不缺的就是医疗设备。
在关中和陕北一些乡镇卫生院,甚至没有一个有真正处方权的“执业医师”,而大量医疗设备因为没有专业人员操作以及患者太少、维护成本高昂而被闲置。
49岁的刘峰拿着从城里医院开的药物,到元龙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上吊针后,就匆匆地提着药瓶回家了。
也就是10多分钟时间,延安市宝塔区姚店镇元龙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元龙寺卫生中心)迎来又送走当天第一个病人,也是唯一一个病人。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偏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一天一个病人几乎是常态,有时甚至几天没有一个病人。
有时几天没有一个病人
3月5日一大早,元龙寺卫生中心主任沙强,就组织大家搬库房。随后,沙强开始拖地和洗拖把。
大约10点,49岁的村民刘峰来到卫生院。刘峰是骨质疏松,到城里大医院看病后返回。最近四五天,他每天到元龙寺卫生中心挂针,然后拿着药瓶就匆匆回家。
提起职称,31岁的沙强有点不好意思。他说,他是助理医师,还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相关规定是,助理医师在偏远山村有一定的处方权,而在城市医院是不能开具处方的。
但即便是个助理医师,在这个偏僻的乡级卫生中心,已经是“最权威的专家”了。原来的老院长李山斌是当时卫生院唯一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生,后来调回城里。
元龙寺卫生中心有医护人员7人,最大的33岁,小的27岁。只有2个人享受事业编制,除了沙强,还有一个药房工作人员。另外5人是区政府招聘的,享受事业单位待遇。这5人中有2个学西医的,但连助理医师都不是,还有一个虽然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但学的是中西医,而元龙寺卫生中心没有中西医科室。所以,执业医师资格证到现在都没有注册。剩下的两名是护士。
7个人组成的卫生中心服务全区域约2000多人口。但是,每天一两个病人甚至是没有病人的现状,显得这个卫生中心人员有些偏多。
本报记者在该中心的“门诊日志”上看到,从今年2月20日到3月2日,11天内元龙寺卫生中心共接诊7人。其中25日到28日4天内没有一个病人,其他时间一天刚好一个病人。而许多病人都是拿着药过来打针。
沙强认为,许多病人不愿意在乡镇卫生院看病,一个原因是,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但山里的老人看病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听诊器、血压仪和体温表时代,但卫生中心都是年轻人,在老人眼里“是一群碎娃”,不太信任。
医疗设备被打入“冷宫” 药不敢多进
患者实在太少,所以卫生中心的医疗设备大多只能静静地躺在墙角。如检查血常规的血球仪、尿分析仪、心电图、X光机和B超等设备,在这里几乎无法使用。
沙强说,这些设备临近的3家卫生院相互借着使用。尿分析仪是他们从甘谷驿卫生院借的,而邻镇卫生院又借走了他们的血球仪。一些设备长时间没有使用,已经坏掉或面临淘汰。
导致这些设备常年被打入“冷宫”的原因,还有一个,没有专业的设备操作人员。
沙强说,有一段时间他们准备使用B超,但因为大家不会使用而搁置,后来他们准备在外面聘请一些专业人员过来使用,但每个月不到两千块钱的工资,招不来一个人。“延安市一个饭店的服务员月收入至少都在1800元钱,而且是管吃住。”沙强说。
沙强已派人学习心电图、血球仪和尿分析仪的使用。他说这些学个一两个月就会了,而B超等至少要学习半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