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作家盐野米松用三十几年的时间走遍了日本全国乃至世界多个国家,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和不同国家的匠人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活计,用自己的书《留住手艺》为这些最质朴的手艺保留了一部生动的历史。2月21日,盐野米松来到西安,和西安的民间艺人交流对民间工艺的思考,也探寻西安的手艺人和他们的手艺。在万邦书店的“荟客馆”,记者见到了这位用生命“听写”民间艺术的作家。
他的努力,让一些民间濒危手艺得以重生
“我是怀着一颗憧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盐野米松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走访着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的目光对准的是民间普通的手工业者。因为盐野米松的努力,很多濒临消失的民间手艺人和他们的手艺得以重生。
早在十几年前,他又走访了包括江西景德镇、云南、江苏、山东、北京在内的大半个中国,意在探究中国手工艺的渊源以及当代日本手工艺对其的传承,之后回国整理出版了《中国的手艺人》一书。因而,2003年,为了表彰盐野米松的贡献,国际天文联合会将11987号小惑星以YONE-MATSU(盐野的日文发音)的名字命名。
保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于大自然的智慧

左起:党晟 黄永松 盐野米松 英珂
华商报: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保护民间的老手艺,会把老艺人制作的过程拍成影像资料保存,也有像你这样的文字资料的留存,在你看来,多年之后,后代看到这些资料,应该给他们传递的是什么信息?仅仅是传统的技艺吗?
盐野米松:影像资料也好,文字资料也好,展示的其实都是工艺,是老艺人们所用的工具是什么。而我记录的是手艺人本身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人生,让读者看到的是他们的一生如何走过来,经历了哪些磨难,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艺。
华商报:保护手工艺对于现在和未来的意义何在?
盐野米松:因为他们都是来自大自然的,他们不仅原料来自大自然,而且这其中也包含手艺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智慧,我们保留这些手艺其实也是在保留这种智慧。传统的手艺是师徒相传的关系,师傅教给徒弟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自己的人生态度,而同时手艺人要顺应时代,就需要改良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手艺才能流传下去,因此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还有一点就是,在农耕时代,手艺人为了保证自己的产品被需求,还有社会交往的智慧在里面。而这些智慧一直贯穿于日本人的道德理念里,现在的人也能从中受益很多。

关注中国手艺人,是因为中日文化一脉相传
华商报:为什么会想到关注中国的手艺人?
盐野米松:其实如果寻根求源的话,日本的文字、文化都来源于中国,而手工的业种和技术,包括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多都是来自中国。这些技艺来到日本以后,在风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中慢慢地改变和完善,但,还是有不少相通的东西存在至今。在日本的传承制度消亡后,特别想看看中国的传承情况如何了。

华商报:在中国看到的情况如何?
盐野米松:我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来过中国,去了山西平遥。那时还看到过一些传统工艺,就想有机会要更细致地进行采写。给我触动比较大的是,在中国遇到两种手艺人,一种人仅仅为了赚钱,对手艺已经没有什么感情了,变得很麻木;还有一种人依然对手艺充满着感情,把感情融入到对手艺更深入的钻研中,并把它作为很大的乐趣延续下来。因为前一种人只是为了赚钱,肯定追求的是效率高,更快地做出来,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不够完美也无所谓,而手艺这种东西其实是反映人性的。
华商报:西安也有很多民间手工艺,会有走访西安的手艺人的计划吗?
盐野米松:如果有机会的话很想做的,也特别希望能和中国的朋友一起来做这样的工作,如果有人对于这种记录方式感兴趣,我也特别愿意教给大家,特别是年轻人。(记者 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