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住房信息联网为何“难产”?
据报道,国务院已要求国土部在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值得一提的是,不动产登记中最为核心的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2010年就已经启动,但进展并不顺利。
500城市住房信息联网“难产”
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工作的第一步,即40个重点城市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历时便长达两年之多。2010年下半年,住建部便提出要对40个重点城市的房地产交易、个人住房产权信息变更等进行实时监控。但由于进展缓慢,住建部不得不将时间延至2012年6月底。
截至2012年5月17日,全国仅有广州、福州、厦门、南京、无锡和苏州6个城市宣布信息系统与住建部联网。2013年2月,住建部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4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完成。逾期8个月。
按照住建部原本的预想,去年6月底住房信息联网工程将扩展到500个城市。不过“大限”已过,这一目标依然“难产”。
“住房信息联网比预想要难得多”
有报道援引自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称,联网的城市已经超过60个,但远未达到500个。联网进度的延期存在多方原因。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此前表示,利益集团的阻力是一大原因。
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曾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坦承,住房信息联网比预想中要难得多。
多位专家表示,技术层面已不是全国住房信息联网难以落实的掣肘,如何理清头绪打破地方政府阻碍,才是“破题”的关键所在。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也曾公开表示,房产信息联网技术不是主要问题,而是有些部门和地方顾及相关利益,存在故意控制的举动。
业内普遍呼吁,应尽快明确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公布时间。在中原集团首席运营官李文杰看来,通过全国性的住房信息联网系统,有关部门不仅能有效监控房地产投资的资金流向和楼市销售等运行情况,同时还能通过监测实时的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分析,进而制定相关的引导措施。例如针对房产税的实施、空置房的税收以及限购等问题,住房信息联网都将有助于楼市的精确调控。
焦点
特大城市可设置阶梯式落户
《规划》提出,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中城市可设置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但最高年限不得超过5年。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
身份号码可查收入房产信息
《规划》提出,在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并作为申请登记居住地常住户口的重要依据。城镇流动人口暂住证持有年限累计进居住证。
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计生、税务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在此基础上建设覆盖全国、安全可靠的国家人口综合信息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到2020年在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