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智慧:做标杆部队的标杆舰员
韦慧晓是名博士少校,负责研究桅杆顶风风速风向变化对舰载机起降的影响,参与整理甲板风场测试和数据分析工作。今年2月底,她参与的全军航母“飞行甲板风场特性”科研课题研究,顺利通过总部有关部门的立项。
中校女工程师刘寒,深入研究辽宁舰试验试航海域气象资料,为舰载机飞行训练保驾护航,在首次实施舰载机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试验任务中,贡献了专业知识,受到海上指挥所通报表扬。
航空部门弹药管理员郭谨瑜,和战友们提出的近百项技术改进建议,均被科研院所和工业部门采纳。
大学生士兵吴冬燕,研究装备使用与保养的性能与特点,苦练手旗、灯光和旗号灯专业技能,3年收发报文数万组无差错。同时,她还发挥英语专长,翻译了4万多字的技术资料,被部队评为“学习研究标兵”、“优秀士兵标兵”,并荣立三等功。
姑娘们从事的专业不再像过去局限于医疗和服务领域,她们中走出了人民海军第一代女操舵兵、女机电兵、女损管队员等特殊岗位的优秀女兵,从传统的通信、医疗专业拓展至全舰30多个专业,全部通过了岗位资格认证考核。在这里,女兵们叫响了“我们是标杆部队,我是标杆舰员”的口号。
她们的情怀:凝聚柔情似水的正能量
“不是没有犹豫,不是没有纠结,但如果不到深蓝事业中闯一闯,我的人生就不够圆满。”在日记里写下这段文字之前,现任舰务部门军需中队教导员的郭志芳接到了被选调到航母部队参加接装培训的命令。当时她的孩子只有3个月大。据了解,3年多来,女舰员们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已婚的女舰员中有多位长期两地分居,“妈妈舰员”们更是与孩子两地分离。
在女舰员的眼中,这里更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团结协作的大家庭:辽宁舰女舰员队是人民海军第一个成建制上舰,第一个融合汉、藏、维吾尔、哈萨克等9个民族女舰员的集体。
通信部门哈萨克族女兵主力独孜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但她告诉记者,刚上舰时和其他人交流都成问题,“汉族姐妹们帮我克服了语言关、生活关,现在我还客串着舰上电台的主持人。”
为新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服务……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专业硕士生黄海涵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官兵构建了心灵的晴空,她们不但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开拓者”舰报、电视台、广播站的工作,还编排文艺演出,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
“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每当温柔的女声响起,就意味着舰上一天的工作生活即将结束。紧张训练、繁忙工作之余,女舰员们也以其独有的细腻与温柔,营造出“航母大家庭”丰富多彩、温馨和谐的温暖。(倪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