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5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许多想说给逝者的话,如鲠在喉,不知该和谁说。感谢《华商报》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我们能把心中的哀思表达出来。”看到自己对外婆的追思被报道,昨日,市民吴爱萍特意给记者发来短信,说本报搭建的平台让读者觉得亲近温暖。

  今天,这两位读者讲述的是对自己的父亲母亲的追忆,在他们心里,父母不仅给予自己生命,更重要的是,父母带给自己精神上的深刻影响。

   >>讲述人:陈改贤女64岁

  迈着一双小脚忙在田间地头刚强母亲影响我一生

  “看了《华商报》的《清明记忆》,我流着泪来到报社,想讲讲我母亲的故事。”昨日,市民陈改贤说,母亲王玉贤去世已24年了,但每每想起,都会忍不住流泪。

  “我的母亲出生于1905年,她的一生,坎坷艰辛,可她却默默承受,从不抱怨。母亲一共生了9个孩子,5个女儿4个儿子,不幸的是,4个男孩都幼年夭折。在我8岁那年,父亲也因病去世。”

  “我们生活在农村,家里没有男丁,全靠母亲一个人挣工分糊口。我现在还能记得我母亲迈着一双小脚,奔忙在田间地头……白天干完活,晚上还要纺线到凌晨一两点。”陈改贤说,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母亲从没有说过累,遇到困难,很少求别人,都是自己克服,“母亲没上过学,可她用她的行动教会我们姐妹两个字:刚强。”

  “母亲的那些珍贵品质对我影响很大,从小我就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大学毕业后到西安职业中专任教,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陈改贤说,提起母亲之所以经常流泪,是因为“母亲去世的时候,我还在讲台上讲课。回到家,和母亲已阴阳相隔。没能在她在世时好好孝顺她,是我一生的遗憾。”陈改贤说,希望其他读者在看到她的故事后,能珍视亲人,常回家看看。

   >>讲述人:师丹丹女42岁患有白血病

  有爱再不说出来,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入春以来,经常有一只小鸟,停在我家窗外的电线上,啾啾地鸣叫,声音清脆悦耳。它时而向着空中叫几声,时而又扭回头向着窗户叫几声。我有时还会和它说几句话,心里感觉温暖而亲切。日子久了,我心里不觉怀疑:那是不是父亲变的呢?”

  “父亲前年9月因食道癌去世,他是家里唯一的男人,我们姐妹四个加上妈妈五个女人,一定让父亲感觉到一种孤单。他是旧式大家庭里的长男,有着固有的传统和守旧思想,在我们一群女人中间,很难做到平易近人。我们姐妹对他都存着深深的敬畏,因此也少了很多亲近。”

  “至今,我每每想起父亲,都是他的招牌性的动作:背对我们,腰杆挺直地坐在凉台的书画案前全神贯注地临帖写字。父亲喜欢书法,从三十几岁开始,每天坚持,几乎没有间断过。”师丹丹说。

  “我之所以觉得窗外的那只小鸟是父亲,是因为父亲一直放不下我,我自己是一名白血病患者,做了骨髓移植,又出现了排异反应,一直在和病魔抗争,父亲临走前,曾经说想把女婿们叫来谈谈,我们总以为父亲的时间还长,就一直拖着,没想到,连父亲最后的嘱咐都没听到。”

  “父亲的离去,让我和姐妹们突然醒悟,有爱再不说出来,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希望我的亲人们,放下所有的芥蒂,互相珍惜吧。”

  本报征集清明节回忆

  这个清明节,你想起了谁?在故去的亲友中,你有什么没来得及表达的情感吗?即日起,本报面向读者征集故事,欢迎你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讲述你和他(她)的记忆,表达对故人的哀思之情。

  心中有段故事的你,可以通过我们的报纸讲述,也许你的故事会教会更多的人珍惜爱情,重视亲情,呵护友谊。电话:029-88880000QQ:200802982微信号:hsrx88880000微博:@华商88880000

  本报记者毛蜜娜

编辑:手瓜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