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塞上榆林乍暖还寒,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高西沟村来了一批贵客,他们不是来参观,不是考察,也不是调研,而是来学习的。榆林市委在榆的10名常委自带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和食宿费用,睡百姓炕,吃农家饭,拉家常事,花2天时间向村党支部学习实干精神、民主作风和永葆先进的政治本色。
一个地处黄土沟旮旯的偏远山村,究竟有啥“魔力”吸引了那么多人的目光?村支书姜良彪介绍:“60多年来,咱村党支部四任班子三代人,矢志不渝拦泥治水,硬是让土壤疏松的山峁疙瘩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目标,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成为西部农村治理的典范。”
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高西沟村有126户522人,总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这里山连山、沟套沟,昔日土地贫瘠、地表破碎。“那时候很穷,当时在我们这里流行这么一句话,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十种九不收。”全国三八红旗手、74岁的常秀英回忆说。
从上世纪50年代起,高西沟人为了改变山穷水恶的环境,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第一任村支书、征山治水的领头人高祖玉带领大家坡上修梯田,沟里打淤地坝,沟坡兼治,总结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即用三分之一的土地植树造林,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草养牧,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粮务农,突破了农业广种薄收的怪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学大寨典型”。
1980年,第二任村支书高锦玉继续坚持植树造林,在那个“以粮为纲”的特殊年代村里没有毁林开荒,保护和巩固了生态治理成果,村民生活实现温饱。
1988年,第三任村支书高增德,坚持林草种植和管护,不断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形成“以林固土、以草养牧、以牧肥田”的自然生态链。
现任村支书姜良彪,从1995年起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形成“三二一”生态经济结构,即三份林地、两份草地、一份田地。60多年来,虽然发展蓝图不断翻新,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始终是高西沟不变的主题。
“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险洼种柠条。”在这个仅有4平方公里的小山村里,它的40座山和21条沟全变成了青山绿水。高西沟人共造了2253亩林地,其中793亩经济林、1660亩生态林、1500亩草地,全村林草覆盖率达64%,治理面积达78%。
如今,大自然给予高西沟村以丰厚的回报。炎炎夏日,当您走进高西沟,绿色扑面而来,浓烈而肆意,让人顿觉心旷神怡。举目四望,青山叠翠,绿草如毡,瓜果飘香,绿树成行,蓝天碧水,波光粼粼……恍惚间来到了江南水乡。
不是最富裕的村,却是最幸福的村
“生态美”催生的乡村游和农家乐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村里开发了12处景点,高西沟村民已经分享到优美环境的蛋糕。
高锦武在村里专门经营农家乐生意,记者随他到家里探个究竟。顺着绕村的柏油马路,他家崭新的窑洞就坐落在路边的向阳处,进院后新门亮窗、院落干净,专门备有一孔太阳能热水洗浴间,宿室内陈设精致,被褥整洁,让记者对这几孔窑洞大开眼界。入夜,主人赠送一盆小米绿豆稀饭,微笑着说:“咱这窑洞比不上城里的高楼大厦,但冬暖夏凉;这稀饭比不上山珍海味,但自家产的绿色天然。”
次日,村支书姜良彪介绍:“村里现在有10多家农户办起了农家乐,54家农户晋升为旅游星级接待户,加上可以接待团队的服务中心,一次性接待300多名游客不成问题。生态旅游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一户农家乐的收入少说也有四五万元。而没有办农家乐的农户,也搭上了生态旅游促增收的‘顺风车’,因为来旅游观光的人多了,不仅带动了苹果采摘园的收入,村民的小杂粮不用出村就卖出去了。”
村民高乃柱说,村里的环境好了,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很和谐,民风非常好。“这么些年,从未发生过偷盗事件,相互熟悉的村民甚至知道彼此房门的钥匙放哪儿,外村的男子找不到媳妇,高西沟村的男子,女孩抢着嫁。”高乃柱满脸自豪地说,他的大儿子娶的是城里娃,二儿子2012年结的婚,娶的是乡镇上的。
“新农村应该是什么样的?也许你认为,满是别墅、高楼,那么就错了。”在高西沟村生活的很多人觉得,他们现在住的窑洞比别墅、高楼更舒服,更像新时代的“农民”。
几年来,村集体通过多方争取资金,新建了畜牧站、农技站、文化站、村级医疗站、计生服务室和敬老院。村内杜绝了赌博、酗酒等丑恶现象,农民学文化、学科技蔚然成风。高西沟村风正,民风淳,30多年无上访、无刑事案件、无赌博吸毒人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农闲时节,群众在文化站、活动室休闲;重要节日里,全村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办篝火晚会。2005年,高西沟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
村支书姜良彪说:“在陕北,我们不是最富裕的村,但我们是最幸福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