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公共信息发布的不畅,造就了泄密者和小道消息的产生。对于限牌政策而言,地方政府从来都是选择悄悄操作、突击宣布的模式。这么做也算有一些可以理解的理由,比如杭州方面所说的“过于敏感”,比如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考虑,担心一旦过早公布会引发民众的抢购。从理论上,这样的担心说得过去,但在现实中,从广州到天津,再到这次的杭州,限牌的消息从来就没有真正瞒住过。其实,单单靠瞒来保证限牌政策不被民众察觉根本就不现实,反倒让小道消息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

  问题并不是抓住一两个泄密者就能解决的,早在泄密者出现之前,杭州对于限牌的时间点就有所风传,舆论深陷谣言和辟谣的怪圈,有关部门始终三缄其口。在2014年的杭州市两会上,市治堵办更是明确表态限牌“尚未提上议程”。可是,当政策一旦公布,这一明确表态恐怕会颇显尴尬,如果真的尚未提上议事日程,难道如此重大的公共政策是在几天之间决定的?如果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样的表态是不是在说谎,信息发布者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尽管主动公布政策的制定进程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远没有小道消息造成的恐慌和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严重。至少,主动进行信息发布,效果是可控的,而小道信息在可控性上要差很多。更重要的是,由于信息发布失当,客观造成了“谣言一夜成真”的效果,这对权威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而小道信息通过内部人进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权力红利,这对于一个文明法治的社会所带来的伤害不容小觑。

  一次次的限牌风波带给我们的启示再明显不过,对于涉及公众重大利益的政策发布,就算想藏也藏不住,一味否定只会让自己更加被动,还不如大大方方给出明确的时间表,越是“敏感”的信息越应该公开透明,让公众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并且能够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讨论中。只要政策的依据充分,非但不会引发恐慌,还会获得公众的理解。

编辑:白玫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