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4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长江二桥下,堆积一批待修理的公共自行车

  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多的时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

   “争着租车”到“排队退卡”

  记者三月和四月在武汉街头随机探访发现,许多用于管理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岗亭都无人值守,或者改为卖报售烟的商摊,停车棚成为汽车停靠点,智能租车系统也无法使用,即使有几辆自行车孤零零地散落,也多是“缺胳膊少腿”的破车。

  江岸区城管中队专门开设了“退卡办公室”,狭小的办公室被退卡市民挤满,他们填写的退卡原因大多是“使用不便、借不到车”。正在退卡的殷先生说,近两年来公共自行车越来越少,想用用不上,“以前争着租车,现在争着退卡”。“好好的民生工程,4年多就瘫痪了,太浪费,太闹心”。

  而公共自行车启动之初却是另一番景象。2009年,武汉开始在全市密集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最高峰时,建有上千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人办理租车卡。公共自行车成为武汉一张亮丽的名片,受到各级领导及市民的称赞。

  投入巨大但后期管理脱节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政府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这一项目曾引来众多商家的争抢,鑫飞达等三家企业最终“脱颖而出”。其中,鑫飞达几乎垄断了市场。

  为此,武汉城管部门免费批给鑫飞达20多块户外大屏和全部站点广告牌,折算投入约每年5000万元,从2009年至今,共计2.5亿元,此外还累计给予约5000万元项目补贴。仅鑫飞达一家的项目,武汉市投入超过3亿元。

  纵使投入巨大,但后期管理脱节,企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部分市民不够爱惜,公共自行车成为一块“唐僧肉”,各方都想咬,最终骑到“十字路口”。

  民生工程烂尾企业却赚钱

  除广告收入外,站点岗亭出租与办卡押金也是企业的利润点。据鑫飞达集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半数岗亭已出租,租金在800元到3000元不等,每年收入数百万元。同时,持卡用户每张卡有300元押金,共2亿多元的存量资金也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鑫飞达在取得自行车项目后,心思就不在自行车经营服务上,转而投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实际并没有大幅亏损,反而利润可观,还在市内中心地段购买了整层写字楼。“政府投钱了,民生工程却烂尾了,但运营企业赚钱了。”

  专家指出,投入巨额资金上马大的民生项目之前,一定要注意做好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不能只顾轰轰烈烈上马,却不在监督管理上下功夫。做到程序科学,才能在群众满意度上不失分,让“民生工程”真正为民。据新华社

编辑:手瓜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