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编者按:

  自今年3月起,一场新闻界的打假专项行动开始席卷全国。这场“硬战”在全国各地各部门如火如荼地开展,体现了全国各部门和媒体要正媒体之风、社会之风的决心。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严重破坏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危害群众切身利益,尤其损害新闻媒体形象和公信力,这样的行为必须严厉打击和遏止。

  中宣部等9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的精神,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作出了“统一部署、通力协作,推动陕西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的重要部署。

  自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行动开展以来,行风开始清明,效果显著。同时,打假行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什么是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有什么区别;在错综复杂的事实面前,新闻的生命如何壮大;在新闻规律和社会形态之间,我们如何抵达真相;媒体的报道能不能做到绝对的客观……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媒体和宣传部门,人民网陕西频道为了坚决打击和遏止假新闻现象,积极响应全国“扫黄打非”工作,我们特别制作系列报道进行答疑解惑。

  系列报道将对新闻的生命,即真实性原则进行深度把握,对“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现象事实”与“本质事实”进行讨论,特别邀请知名专家、《人民日报》相关部门负责人、资深记者进行权威解读,从而明确假新闻的危害性,以及记者应坚持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政府如何冷静客观地面对错综复杂的舆情事件。通过系列报道和专题宣传,以此树立媒体权威、维护新闻真实性,从而助推实现中国梦营造清朗舆论环境。

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谈政府部门如何应对重大舆情。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何避免“假新闻”的产生?政府部门对于公共新闻事件的危机公关行为与事情真相之间关系如何?人民网记者对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进行专访,就这些广大网民关心的问题展开探讨。

  官方信息可能造成体制性失实 媒体独立调查可避免

  唐远清说,如果官方机构公信力很强、官方辟谣很慎重的话,新闻理论里面有个认定真实,比如国家部门(文件)、法院的判决书等这些可以认作认定真实。

  唐远清指出,在非典报道中,最初由官方发布的许多“否定非典爆发”的消息,最终证明是与事实不相符的。很多根据官方发布信息的非典报道是失实的,这种失实叫做体制性的失实。

  “部分新闻发言人会针对特定事件公开辟谣。但判定一件事情是否真实,应当根据事实依据来说话。”唐远清说,新闻从业者完全能够通过更深入的调查来获取事实真相。

 [1] [2] 下一页

编辑:王秋阳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