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西安雾霾天,顺着曲江池东路向远处望去,一大片楼房若隐若现 华商报记者 苗波 摄
2月24日,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市民在雾霾天中锻炼 本报记者 黄利健 摄
PM2.5在西安引发关注,虽说是这两年的事,但它在环保部门的工作记录中,已经整整10年。这10年中,它究竟是怎样变化的,和其他城市相比,西安的PM2.5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它对人们的健康到底影响多大?专业的数据和分析,能让你明白很多……
早在2003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已经在西安开始了PM2.5的连续观测,这是西安最早出现PM2.5监测工作。当时的监测点只有一个,设立在如今高新区科技二路上研究所的楼顶,每天只采集一个样品。到2010年,西安增加到6个采集点,分布在省政府、浐灞生态园、微电机研究所、地环所,及西安的上、下风向点位高陵县和黑河,这样的监测点延续至今。
正是从2003年开始获得的宝贵数据,给西安市的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提供了最基础的数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曹军骥在其《PM2.5与环境》这本著作中,专门阐述了西安市PM2.5及其化学组成、来源变化特征等。近日,华商报记者专访曹军骥,请他讲述过去十年西安PM2.5的“表现”,及其不为人知的故事。
疑问1
过去10年,西安PM2.5啥情况?
质量浓度缓慢降低
过去十年间,西安的PM2.5浓度水平很高。
研究人员分析2003年9月到2013年8月十年来每日的监测结果发现,过去十年的PM2.5质量浓度均值为167微克/立方米,用现行的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来衡量,这个均值是现在年均“良好”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4.8倍,是美国标准(12微克/立方米)的14倍,是世界卫生组织准则值(10微克/立方米)的近17倍,说明过去10年里西安市的PM2.5浓度水平还是很高的。
曹军骥研究的数据显示,近10年来,西安市PM2.5有缓慢降低的趋势,年均质量浓度从2003年到2011年,每年平均下降4.3微克/立方米。其中2008年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近十年最小,也就是说这一年的空气质量为过去十年最好的一年。
由此可见,西安在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能源消耗和机动车大幅度增加等污染加大的情况下,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疑问2
西安PM2.5变化有啥规律?
冬季月均浓度约为夏季的两倍
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城市PM2.5的季节变化也不尽相同。如冬季有采暖季的北方城市,季节变化明显,大多呈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趋势,有时冬夏季浓度可相差两倍;但对无采暖季的南方城市,季节变化较小或无显著季节变化,尤其是处于亚热带的两广地区和海南,冬季并非总是浓度最高,有时呈现出秋季PM2.5浓度较高、夏季较低的趋势。每年PM2.5的季节变化规律较为稳定,但月变化常因年际之间气象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过去10年西安PM2.5浓度有个明显的规律,最小值均出现在夏季,最大值均出现在冬季,基本上冬季的月均浓度约为夏季的两倍。春季略好于秋季。其中2005年12月是PM2.5月均浓度最高的一个月,而2008年8月是月均浓度最低的一个月,两者相差4倍多。2008年以来,西安冬季PM2.5月均浓度也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西安市能源结构的改变,特别是改变了小锅炉等粗放型供暖方式。
疑问3
年均浓度值下降为啥感觉空气越来越差?
极端污染越来越多
从2003年到2011年,尽管西安的PM2.5质量浓度每年平均下降4.3微克/立方米,但不少人似乎感觉到,空气质量逐年并没有变好,甚至变差了,这是为什么呢?
曹军骥说:“如果进一步观察2004至2012年PM2.5质量浓度的最大值可以发现,2008年后PM2.5质量浓度的日均最大值有升高趋势,这与近年来冬季大气污染极端事件的出现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因极端污染状况增多,尽管年均值缓慢下降,每日的极端值不断“创新高”。
曹军骥介绍,深究近两年西安大气极端污染事件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利的天气条件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累积,导致灰霾;二是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增多。西安市大气PM2.5极端日均值的升高与冬季极端灰霾污染事件出现增多有关。
疑问4
PM2.5对身体影响有多大?
西安PM2.5中的毒性成分近年大幅降低
提起PM2.5的影响,市民最关心的莫过于其对健康的损害。研究人员专门对PM2.5中“铅”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解读,为什么要解读这个元素?它的变化说明什么?
“铅对人体的毒性较大,一旦进入人体很难排出,能直接伤害人的脑细胞。而我们知道以往含铅汽油是大气中铅的最主要来源。我的书中正是探究我国禁止使用含铅汽油后,大气PM2.5中铅的浓度变化及相应的来源改变。”曹军骥说。
研究数据表明,西安市2007年铅的年均浓度约是2009年的1.8倍,且冬季浓度是夏季的2.5倍。可见,西安市铅的浓度逐年降低,且降幅较大。这至少说明,禁用含铅汽油以后,不论PM2.5的浓度降低与否,PM2.5中的毒性成分,尤其是铅的含量水平确实得到大幅度降低。
疑问5
PM2.5真的会危及生命吗?
质量浓度与日死亡率具有显著相关性
“PM2.5化学成分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还不十分清楚,我们研究组和复旦大学医学院联合对西安市2004-2008年PM2.5化学成分对日死亡率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PM2.5质量浓度与日死亡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M2.5质量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全病因死亡增加0.20%,心血管疾病死亡增加0.27%,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增加0.19%。”曹军骥说。
据介绍,PM2.5的暴露虽然可导致因病死亡及居民心肺系统疾病死亡增加,但死亡人数的增加并非与PM2.5质量浓度的增加呈正比,还与PM2.5的粒径组成、化学成分、污染来源及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经济条件、人群年龄性别组成及城市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等可能有关。
将西安的研究结果与发达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对比可知,西安市PM2.5质量浓度最高,但因病死亡及居民心肺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增加的百分比均是各研究城市的最小值。
>>市民故事
每天在朋友圈晒六城市空气
PM2.5改变她的生活
两年前,对于“PM2.5”这个英文字母加数字的词汇,很多人还念不利索,而现在却成了每天都会面对的“老朋友”。两年来,PM2.5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有人把室外锻炼改在了健身房,有人口罩和水杯从此不再离身,而西安市民小曼这半年来,养成了每天在微信朋友圈里晒空气质量的习惯,还吸引了一批“铁粉”。
空气质量截屏图引发朋友圈大吐槽
西安、北京、岳阳、杭州、邯郸、深圳,每天清晨,小曼的朋友圈里都会出现这六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截屏。
“选这六个城市,是因为西安是我生活的城市,北京和杭州是我曾经念书的地方,岳阳是老公老家,邯郸和深圳则分别代表北方和南方城市。”小曼说,在“圈”里晒空气质量,除了给在各城市生活的亲人朋友提个醒,这覆盖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的一二三线城市,也能代表各地的空气状况。第一次把空气质量状况的截屏发到微信“朋友圈”是今年1月底,春节前西安的空气污染变得特别严重,“我感觉每天生活在一个玻璃罩子里,什么都看不清,让人很没有安全感。”小曼把那天的空气质量截屏和自己的感受发在了“朋友圈”里,立即引发了朋友们对空气污染的吐槽,“我当只有首都变‘雾都’呢,你们那也好不到哪去。”“杭州也沦陷了,别羡慕在南方的我了。”“弟妹回家来吧,岳阳空气好多了。”……
起初发截屏只是“早晨起床后蹲厕所的连带动作”,慢慢变成了连续不断的“强迫症”。小曼说,以前不少朋友习惯看手机天气预报软件,后来干脆直接只刷她的朋友圈了。
截屏引来粉丝也改变锻炼方式
“2014年春节那几天,这几个城市的空气一个赛一个的差,好几个朋友的拜年短信都成了慰问短信。”小曼说,远在岳阳的婆婆还专门给她发来信息:“空气这么差,出去玩记得戴口罩,尽量在室内。”这让小曼觉得心里暖暖的。
偶尔一两天忘了发截图,就会有朋友发信息询问,“你还没睡醒吗?今天上班路上没事干啦。”“今天想带孩子出去玩,也不见你发截屏,我是去呢还是不去呢?”……“连看截屏的都有铁粉,可见大家对我们的空气质量多关注啊。”小曼调侃说。
翻翻近半年来的截屏,小曼说,以前觉得其他城市空气质量都比西安好,但这半年截屏发现,也不是那么回事,杭州、北京的污染也经常超过西安,而有那么一段时间,西安的实时空气质量指数比杭州、岳阳这些南方城市都好。
被“截屏”改变的还有小曼的生活,“以前我坚持晨练,今年开始发现早晨的空气质量并不好,就尽量挪到晚上,到了冬季就干脆躲进健身房,5月以后再到户外活动,至少这个举动能帮我找到相对较好的活动时间。”小曼说,看到空气质量好的时候,就尽量多出门,争取多呼吸新鲜空气。本版稿件由华商报记者郝蕾郭晓蓉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