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广场舞的人群以大妈居多,但也不乏一些年轻的身影 CFP供图
中国大妈卢浮宫前跳广场舞
当大妈与这个世界碰撞时,广场舞无疑是战场上双方拉锯争夺的高地。
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个舞蹈有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且饱受争议——在上海一份最新的调查中,有七成市民支持广场舞的存在,但大部分人也说,“最好不要在我家楼下跳”。
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持续交锋,让“广场舞”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居高不下。有业主购买26万元专业音响对抗广场舞,也有业主放狗泼粪驱赶舞者,还有大爷大妈承诺高考期间不跳舞。
不过,在这份争议背后,有坚持与变革,有热爱与憎恨,有流行与落后,从本质上来说,广场舞是一个人口老龄化与信息社会高速发展交锋的产物。
实习生 孙姗姗
现代快报记者 郝多 王颖菲 贾磊
广场舞地图
老旧小区附近,广场舞扎堆
南京长江路与中山路路口的这个广场不大,每到傍晚,这里就被占据了,随着《最炫民族风》之类的劲爆音乐响起,大爷大妈们,总是聚集到这里,随之起舞。
最内核部分的人群动作最熟练,不管是转身,还是踏步,总能和着节奏。外围的舞者就差多了,他们大多一边跳,一边紧盯着旁边的人,动作总是慢上一拍。人们一边跳舞,一边交谈着,时不时有一阵笑声爆出。
这样的场景在南京,乃至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随处可见。
现代快报记者调查发现,南京的广场舞场地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大的市民广场。如鼓楼广场、河西万达广场、河西中央公园等地。一类是老旧小区内部或附近的小片空地,从北至南,金陵小区、锁金村小区、南湖、老城南、安德门附近老小区等地,都是广场舞舞者青睐的场地。新小区的居民大多在小区内的健身广场跳舞。
比起市民广场和新建小区,老旧小区内广场舞更成规模。
在锁金村小区的市民广场,每晚8点左右都会响起阵阵音乐。作为附近小区为数不多的空地,这个广场几乎成了居民们跳广场舞的唯一选择,来自附近的居民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小区居民说,就算是下雨,这个小广场也经常聚满跳舞的人,“就是今年高考时,城管来协调了一下,才停了3天。”有居民说。
老年人众多的南湖地区,也是广场舞密集的地点。
据悉,目前,中国的广场舞爱好者超过了1个亿,主体人群是40到65岁的中老年妇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个数字还将增大。
广场舞发展史
广场舞姐妹抱团,行走了半个中国
实际上,多年前,广场舞就存在了,就跟打太极、散步、遛狗一样,不过是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之一。广场舞的爆发,集中在最近的几年。
近几年,退休的人数增多,而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退休者的物质生活与上班时没有区别。不过,在精神层面,他们就空虚多了。
很快,广场舞就进入退休人群的视线,“广场舞不只能锻炼身体,还能交朋友,改善邻里关系。”当年在厂里当文艺骨干的陈大妈说,一开始,因为跳的人少,没有出现过场地不足的情况。
跳广场舞并没有准入限制,越来越多有兴趣的人聚集在广场上。
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广场舞逐渐成了一个交友的所在,从陌生人到成为新朋友,从新朋友熬成老相识。
在口耳相传中,跳广场舞的人越来越多。
后来,跳舞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少老年人旅行团就是从广场舞上发展起来的。“我们有个老年旅行团就是从广场舞上发展起来的,儿女工作忙,没时间陪我们,我们就选择自己抱团,后来,我们一路行走了半个中国,别说,跟同龄的朋友一起出去玩更舒服,儿女跟我们可没有这么多共同语言。”陈大妈说。广场舞的圈子,逐渐成了一个新的圈子,正如同年轻人手机上的朋友圈。
再后来,就如同微信朋友圈一样,广场舞这个圈子里也逐渐有了推销者,有“舞搭子”卖包,还有人推销药。
广场舞发展得快速而稳定,直到近两年,掌握了话语权的人们开始对广场舞口诛笔伐。
广场舞反对派
小区广场全给占了,“神曲”唱得人头昏
人们对于广场舞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占据公共空间与扰乱公共秩序方面。
在网上,有关跳广场舞占据车位、行道、遛狗区域的抱怨随处可见,对于广场舞音乐和舞蹈的反感,更是不绝于耳。
记者在网上查询之后发现,排名前十的广场舞歌曲分别为《小苹果》《火火的姑娘》《我从草原来》《荷塘月色》《 郎的诱惑》《 伤不起》《 老婆最大》《 套马杆》《爱情买卖》《月亮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