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评
应急系统正常反应,才有更多“奇迹”
本报评论员朱昌俊一场突发于隧道的分娩,同时将母婴两人置于不可知的危险境地。好在,一切最终平稳度过,母女平安。这样的“化险为夷”背后,伴随的是一种临时却又有条不紊开启的爱心接力模式。乡村医生及时赶到,三车围圈成产房,交警现场指导车辆慢行,并采取临时交通管制,路政人员前往收费站劝停车辆,路过车辆为救护车让路。这样的“奇迹”得以发生,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紧密配合都不可忽视,稍有差池,结局就很可能被改写。
事实上,与其说这是一场爱心的接力,我们更应将之视为一种正常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与社会反应的正常呈现和协作。如果真正将人的生命与安全置于最高的价值序列,无论是路过的交警还是路政人员,都理当在可以支配的职责范围内,最大程度上为化解于生命前的危险而努力;而对于那些降速、让道的过往车辆而言,他们的呼应,既是一种来自社会层面的自觉行动,更是一种应有的共同体担当。
换言之,这场“奇迹”的取得,其实考验的是整个社会对于应急情况的反应与处理能力。至少在这样的个案中,它证明,在某个个体面临危险的情况下,社会各方的应急行动与配合是正常存在的。于一个风险社会,这样的正常运转,恰是最大程度化解社会风险的最好保障,这样的社会,自然也会带给人更多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赵权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