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写下了借条
张兰庭的故事立刻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当此事被转发到微博上后,更是引起了全国范围的网友讨论,其中声援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
对借条提出质疑的声音主要指向借条的真实性,其中有人认为这张借条文字简体、繁体混杂,借条正本中“马壹匹”用的是繁体的“壹”,而日期“十一月十三日”用的是简体字的“一”。
但宁远县武装部却没有受这些质疑的影响,早在2000年第一次见到此物时就认定其为真品。对此北京的红色收藏家金铁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收藏过从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大量文物史料,并表示在自己看到的解放前的文本中,日期用繁体和简体的都大量存在。同时,一些书画界人士也提出借条字迹、格式、行文都符合当时历史。
“借条的真伪其实看纸张、墨迹和印章就基本能够分辨。”金铁华仔细辨认了记者提供的照片,“这张借条墨迹已经透入棉纸,纸张状况不像伪造。签章是解放战争时期部队文书中常见的条印,条印的油墨含碳,完全不像现代仿制品。”
张兰庭和借条的故事现身网络后,7月28日,宁远县武装部的工作人员时隔13年再次登门,他们又一次向张兰庭表示承认这张借条的真实性,同时明确表示,借条可以兑换。
除了兑换外,张兰庭另有一个心愿,他很想知道当年写下这张借条的军官到底是谁,今日是否依然健在。
据我军已公开的资料显示,1949年冬在湘南地区作战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46军136师和137师。从张兰庭回忆借马是为了转运伤员的细节来看,距老张家村距离最近的是136师408团在冷水铺地区发生的战斗。冷水铺即是今天的下辖老张家村的冷水镇,距离老张家村不到15公里。
按照张兰庭对于写下借条者“佩手枪”的描述,结合随身携带“湘南司令部”条印的细节,有人提出此人军衔至少应在营级以上。
“那个人(写借条者)个子比我们本地人要高一些,身材魁梧、皮肤较黑。”张兰庭回忆,“他说话不是这一带的口音,但是我可以听得懂,口音接近永州地区或者四川一带的‘官话’。”
如何兑换成为难题
这张64年前的借条到底价值几何,张兰庭自己说不清楚,但借条现身后,网上曾有人跟帖回复愿意出5万元购买。宁远县冷水镇党委书记蒋先定曾向红网表示,偿付方式会和张家人商量,双方达成协议后尽快偿付。他对红网称:“如果他们要马,就算我们宁远不产马,我们也会从外地买马还给他们。如果采用现金支付,那我们就要调查现在一匹马值多少钱。而且,镇里会向上级建议对张家的义举给予奖励。总之,一匹马无论如何跑不掉。”
64年前的借条,是否只是“借一匹马,还一匹马”这样简单?
按照张土荣当年购买马匹的20石谷子计算,按购买力折合现今的粮价,解放前旧计量单位1石约等于120斤,今年的粳稻最低收购价1.5元/斤,20石稻谷换来的马匹价值折合成人民币应有3600元。
对于解放前我党我军人员在民间欠下的债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全国范围成立过清欠办公室,清理从红军时期开始我党我军在各地筹集粮饷时所打的借条。由于多数借条未规定利息,当时的政策规定的原则是按照历年银行的存款利率计算到兑换时止,清欠工作一直到1970年左右结束。
按照张兰庭马匹的价值为20石稻谷计算,计入1949年—1970年的历年存款利率,如兑换成粮食,将超过16万斤稻谷,价值超过24万元人民币。
张兰庭并不知道这项计算的答案,站在已成为危房的张家老屋前,此时的他双手已捧不稳那张64年前的借条。他说自己今年78岁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日子,只希望能在去世前,了却这桩横跨了两代人的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