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50年的借条
就在张兰庭将借条藏入大衣柜后不久,湖南全境解放了。张土荣也结束了巡诊的生涯,被当地政府聘为新张家村村卫生所主任。1953年,刚刚成年的张兰庭也成为了附近石城村卫生所的医生。父子俩工资相同,每月9元,这在当时是一份令全村人艳羡的“高收入”工作。
可这种“好日子”只持续了5年,随之而来的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即便在卫生所当医生,张氏父子一家也是农业户口,为了完成生产队分配的“工分”任务,张氏父子不得不辞去卫生所的工作回家务农。
紧随其后到来的是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张土荣夫妇也没能挺过这段时期。父母死后,全家只剩下张兰庭夫妇和未出嫁的妹妹,张兰庭一人支撑着全家生计,日子越过越穷。
直到1999年,张兰庭偶然在一张旧报纸上看到,郴州一位市民一直保存着解放战争时期借给部队10石谷子的借条,最终被当地政府按照历年银行汇率折算兑换的消息。他猛然想起,那张借马的借条已在自家大衣柜里静静沉睡了50年。
此时的张兰庭家境窘迫,老妻多年卧病,大儿子年近五旬仍是村里闻名的光棍,如果那张借条能够兑换,或许有钱去治妻子的病,或许全家人的生活能够得到一些改善。张兰庭从大衣柜深处翻出那个黑布包,黑布早已褪色,借条也已发黄,常年压在衣物下,信纸边缘的褶皱都紧紧粘在了一起。
不过,捧着这张穿越时光的借条,张兰庭茫然了,当年写下借条的人不知名姓,建国后历次整编部队,又到哪里去找这早已消失在时光里的“湘南司令部”呢?
犹豫再三,张兰庭去了宁远县政府,将借条的情况和希望兑换的要求告知了县里。2000年,宁远县武装部的工作人员来到张家鉴定了这张借条,认为借条真实,且出具了一张确认函。张拿回了确认函的复印件,等待兑现通知,这一等,13年又过去了。
眼见借条迟迟不能兑现,妻子也于2008年去世,张兰庭想在自己离世前了却这桩心愿。今年7月,在亲戚的帮助下,78岁的张兰庭与64年前借条的故事被发布到红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