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朝阳法院于近日判决河南长葛市10名截访人员非法拘禁罪成立,10名截访人员以非法拘禁罪被判刑,主犯被判1年半,其余9人则分别被判处几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事后,朝阳法院称报道不准确。昨下午,《人民日报》记者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了解到,案件尚未宣判,消息不实。(12月2日人民网)
尽管事后证明新闻所报道的消息不实,但关于“北京首次判决外地截访人员非法拘禁罪”的讨论,在网上和社会上异常热烈。一条假新闻,之所以有这样的“待遇”,恐怕更多的原因该归结于背后涌动的真民意。
这则假新闻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实实在在的现实条件。信访是一种公民权利的救济渠道,却频频遭遇某些地方粗暴截访,为此积聚了大量社会矛盾。尤其是在截访的背后还隐藏着“黑监狱”,非法拘禁上访公民。而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对上访引起的非法拘禁,进行过司法惩处。
于是,民意期盼,司法能够对非法拘禁上访公民行为进行惩治,产生一种震慑,维护公民信访权,维护法律的尊严。民意期盼,司法惩治截访人员能够改变地方政府的“截访思维”,能够终结类似违法行为,能够防止此类公民悲剧重演。因为,地方政府的“截访思维”背后是“维稳思维”,“维稳思维”背后是“政绩思维”,为了政绩,不排除某些地方还会冒险去截访,去设“黑监狱”。
进而,民意更加期盼,司法更应该在惩治截访人员之上,惩罚幕后的主使者。让地方官员端正“维稳思维”,让地方官员意识到,维稳的出路在于疏通,而非堵截。比如,去年8月,河南三门峡市在全市实行领导干部挂牌接访和接访公示制度。据说这在全国属首次,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唯有改正“维稳思维”才能消除“截访思维”。尽管历史积案、国企改制遗留问题及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导致的上访,不可能立即被正确的“维稳思维”化解,但可以肯定,如果真正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各种信访量必然会呈现下降趋势。
或许,这次民意有点“一厢情愿”,但非法截访被频频诟病的当下,司法不能忽视这条不实消息背后的真民意。因为,正当的信访权需要司法、行政、社会监督等方面共同来维护。(冯海宁)
编辑:赵萌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