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救济农民工请先躬身体察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12-25 05:50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降温消息频传,瑟冬中的农民工话题再次被提起,这已是郑州农民工在该市中州大道高架桥下露宿被冻死的20多天后。现在,中州大道已全线禁止农民工住宿。据网友爆料,立交桥下部分地区已摆满花盆,花盆外还安装白色小围栏,有路口挂出条幅呼吁农民工勿桥下露宿,条幅上还附有针对农民工的求助电话。当地街道办事处称已为农民工准备安置点,可提供基本住宿。(12月24日人民网)

  类似举措真能完全使农民工们不露宿于立交桥下吗?答案恐怕难言乐观。农民工们之所以愿意露宿于桥下,除去的确可能存在的为省钱考虑外,更是因为这里形成了事实上的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长年集体式居住于此,导致了雇主习惯性前来寻求劳动力,从而提供着相对固定的工作机会。而这种几乎不分昼夜的纯体力劳动,夜间的工资可能会更高。倘若要农民工居住到远离此种自发劳务市场的救助或安置点去,也就是无形中减少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对于那些常常要依靠一身之力来养家糊口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很可能会拒绝救济。

  这种不买账的尴尬显然来源于救济举措远离了“真实生活”的背景,忽视了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社会的温度与炎凉,穷人靠皮肤就能够感知,而救济举措的制定者,一旦缺乏鲜活的在场感与利益关切感,自然只会衍生出看似正确、事实上难以执行的救济举措来。

  出台直接关联露宿农民工利益的救济举措,它理当听取执意选择露宿之农民工的意见,这是程序必须,也是救济举措能够真正“落地”的关键。弱势者生活的艰辛,绝不是依靠单纯的想象就能够传递的。但客观说来,单方面的救济举措出台又并不意外。农民工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其在城市生活中的话语权常常得不到重视。当与他们相关的劳动保障权益与流动迁徙权益被习惯性忽视,他们的声音自然也很难被纳入到救济制定中来。

  着眼于更大的政策层面,救济露宿的城市农民工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它需要现行的救助管理办法作出调整,将那些居无定所的农民工引入到救助的范围中来,它需要提升农民工本身的收入水平,使他们不至于要昼夜劳作;它需要城市真正给予他们市民的待遇,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要兑现这样的前景,当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首先必须转变的是排斥心理。桥下满是花盆的鲜花阵仍是排斥,单一的救助与安置点引导,也只是城市自以为的举动,这样的救济既显不真实,也充满了强制的味道。

编辑:王静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