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23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仅有感动不能唤来道德的春天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2-23 14:21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本周,2012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如往年一样,吸引了万千关注。在精心雕琢的颁奖词背后,公众得以窥见一个个让人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这其中,有张丽莉、何玥、陈斌强、高淑珍这样的普通人的故事,亦有林俊德、罗阳这样的职业坚守英雄。

  某种意义上而言,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一直在试图打造中国人的一道“道德大餐”。自2002年首次举办以来,迄今已过十年。十年岁月中,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故事,竭力净化着道德的雾霾;而对于不少国人而言,也似已习惯,在每年一度的春暖花开中,接受一次道德与灵魂的洗涤。

  当然,十年来,感动中国也并非全无口水。几乎每一年的评选中,总有人对候选者或当选者“指指点点”,或言难以感动,或言“名不副实”。这似乎是可以想见的。毕竟,感动中国更多的是代表一种官方价值观的评选,在价值观多元及利益纠葛复杂的当下,遭遇臧否,也是自然之事。

  但回头想想,只有与臧否相伴的感动中国,才是真实的感动中国。中国历来都有向道德模范致敬的传统,但在传统背后,却浮现着一种渴望“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的普遍心理,公众普遍希望,我们所见到的典型人物,应该如天使一般纯净,不容半点瑕疵。不过,历史早已证明,渴望道德的“高大全”,只能是一种奢望,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尤有意思的是,感动中国十年,恰恰也是中国人道德焦虑最为严重的十年。这些年来,有关“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喟叹,风起云涌;挑战道德底线的恶性事件,亦是层出不穷。所以,由央视这个国家电视台所主导的感动中国的评选,也就常常被人视为官方层面在道德领域的重塑与再造。

  可是,一个感动中国,能挽回中国人渐行渐远的道德吗?答案是否定的。“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不管是道德领域还是其他。因此,对于感动中国,公众不妨以平和待之。不要去强求完美,不要奢望能够改变多少,倘能让一部分人感到些许道德的温暖与感动,便已足够。

  从理想的角度看,没有人希望,感动中国仅仅只让人止步于“感动”。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感动中国对于社会的影响,似乎一直都徘徊在感动二字上,很多人在看的时候,热泪盈眶、深受感动,一夜之后,依然一切如常;至多,一部分学生将典型人物的事迹及优美的颁奖词,视为作文素材。此外,还有人发出“已经很久不被感动了”的喟叹……

  道德需要感召,道德亦需要典型,但感召与典型,从来都不是挽救道德的根本所在。事实上,每一次道德的普遍焦虑,基本都是公众生存焦虑的集中体现,都是规则失范的典型反映。当法律等明面的规则失范的时候,任何一个个体,无论自身是否强大,多少都会产生生存的焦虑与担忧,都会在利益面前尝试“不择手段”。于是,种种道德底线,只能一步步让位于现实的利益——或是明哲保身击败道德,或是试图浑水摸鱼,从而“强大”自己。

  也就是说,道德问题绝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多时候,道德其实是一个社会综合健康程度的指示表,道德沦陷的背后,映衬的是法治不彰、经济畸形发展等重要命题。所以,不说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找到尽善尽美的道德模范,即便有这样的典型,其也“无力回天”,无法“力挽道德于将倾”。道德之殇,注定只能是发展之殇、规则之殇。

  可以肯定的是,感动中国中的优秀人物,其实只是现实中万千优秀道德人物的几个代表而已。这个国家与民族,从来都不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也从来不缺在精神层面熠熠生辉的因子。只是,不堪的现实常常容易遮蔽优秀,常常容易让优秀心生恐惧与担忧。

  做一个比喻,当下中国人的道德状况,宛如冬日的原野,尽管举目一片荒芜,但根茎却始终保持生机,在静候春天。感动中国,当然是催生春天的一缕春风,但仅有感动中国,却远不足以唤来春天。说到底,有关道德的思考,其实是有关未来中国的思考,有关发展路径的思考,有关个人尊严的思考。

  感动中国,固然很好;但是,我们其实更需要“敢动”——“敢动”蝇营狗苟者,“敢动”固化的阶层,“敢动”滥用权力者,“敢动”玩弄法律者,“敢动”畸形的发展模式,“敢动”非法的利益……若没有“敢动”的勇气与毅力,再多的“感动”,也只能局限于“感动”,只能化作无数的虚妄。(本报评论员 曹旭刚)

编辑:赵萌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